2025年 5月 26日 星期 数字报首页  
当前版: 0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新区科技企业

推出全国首款脑卒中数据机器人

    本报讯(戴旖)近期,在绵阳市三医院神经内科,过去每月必有的“数据填报马拉松”,如今正被诊室一位特殊的“数据医生”悄然化解。

    这种变化,源自绵阳科技城新区一家深耕医疗信息化领域10年的科技企业——四川互慧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互慧软件”),他们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写了卒中医疗行业的“时间账本”,让医生的“救治时间”,不再过多地被“表格时间”挤占。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具有起病急、致死致残率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标准、完善的卒中登记,可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以及安全有效共享,从而逐步实现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登记、发病、患病、死亡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对脑卒中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个月我们都需要对病人信息数据进行收集、筛选、核实与整理后再进行上报,但是这个过程往往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三医院神经内科一位医生坦言,根据国家卫健委要求,脑卒中患者的诊疗数据需按月上报至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管理专项数据库系统,但传统的上报流程耗时耗力,医生只能挤出时间,埋头于各种“数据表格”中。

    据了解,一家市级三甲医院每月需录入300余例脑卒中患者的诊疗数据,单个病人的单次填报约耗时20分钟。更棘手的是,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科室,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核实也是一项“耗时工程”。因此,三医院每月至少需要2名医生对这些患者数据进行上报。

    “这是医疗资源的一种隐性消耗。”互慧软件相关负责人表示,捕捉到这一痛点,互慧软件自建算力平台,历时14个月研发,推出全国首款“卒中中心自动上报机器人系统”,打造出能24小时值守的“数据医生”。该系统通过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可自动抓取医院HIS/LIS/电子病历等8个业务系统的数据,并利用互慧软件自主开发脑卒中专病医疗大模型,将非结构化病历文本智能解析成达到上报要求的标准结构化数据集,准确率超95%,原本每人20分钟的上报流程,如今仅需2-3分钟核对即可完成,效率成倍数提升。

    从“表格时间”到“救治时间”    

    绵阳市三医院是全国首家应用“卒中中心自动上报机器人系统”的试点医院,自4月1日起,这位特殊的“数据医生”已悄然工作月余。该系统改写了卒中医疗行业的“时间账本”,让医生的“救治时间”,不再过多地被“表格时间”挤占。

    “医生省下的时间,能多查几次房、多和患者沟通病情。”互慧软件相关负责人表示,让医生回归临床救治的核心工作,正是这项技术创新的意义所在。目前,该系统已申请发明专利10项,并有4项已获授权。

上一篇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