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自主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并对国家的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那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激发表达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推动其学习的一种最实在的内部动力。所以,兴趣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由“要我学”变成“我要说”,最终发展成为“我爱说”。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
(一)让学生有话可说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因为知识和经验相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所以想要把某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表达清楚很困难。在口头表达上,他们常常表现为无话可说,或者不知道怎样说。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清楚说话的内容,还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比如用“低头”造句,学生的“妈妈低头看着我。”“小狗低头看着骨头。”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因为孩子能说、敢说,这就是语言运用的好兆头。
(二)使学生敢于说话
小学生年纪小,心灵脆弱,怕说错或说不好,怕同学笑,从而产生了自卑、恐惧和依赖心理。课堂上有话也不敢说,常让水平高的同学来说,自己听听就可以了。前不久,学校在同年级的每个班挑了一些相对优秀的孩子去参与录像活动,剩下的学生就在教室上课。那天,我也曾纠结过是否上新课,但后来觉得,这新课对于那几个去参与活动的孩子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所以我选择了上新课。也正是因为这堂课,让我有了新的感悟。整堂课,那些平时不举手、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的表现是那样积极,即使有时答案不完美,可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敢说。然而,当参与录像活动的同学回来后,他们又默默无语了。后来才知道,他们觉得有优秀的同学在,轮不到他们表达,甚至认为不需要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表达。
可见,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关注那些平时不太敢开口说的学生是多么重要。
(三)说话的形式多变
要让学生始终有极高的热情,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就得使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1.设置游戏,在游戏中练说
在教学中,把游戏、说话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说说玩玩”的活动中培养说话的兴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如悄悄话游戏,这个游戏既可锻炼学生的听力,让他们养成专心聆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又可以锻炼他们准确表达的能力。在整个游戏中,学生“玩玩说说”、“说说玩玩”,其乐无穷,充分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2.故事再现,在故事中练说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他们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讲故事,而且讲故事的形式多样,如:每周故事会、班级故事大赛,教室里讲,家里录讲故事的视频进行分享等。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说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加强诵读,增强语言积累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数量、质量成正比。背诵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背诵,指导学生背诵教材指定背诵的段落、古诗词、日积月累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中一些写得好的句子、片段等。这样,学生能把词语、句式、古诗词、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如有一位同学在习作中就引用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来形容自己的科学老师总是说“明天再做实验”,引用恰到好处,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
三、精心设计,提高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为学生的运用服务的,所以我们在设计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候,不能局限于让学生把意思弄明白的层面,应该把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让理解为运用服务。比如教学“喜笑颜开”这个词语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一是让学生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二是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喜笑颜开”,从而打开他们的思路,这样一来,他们在描写喜事临门、取得好成绩、实现愿望、得到表扬等各种场景都会去运用这个词。这也正是课标中说的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文,学习是为了运用,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效果。
总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一节课抓起,把握课内外的各种训练时机,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训练,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