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8月 26日 星期
当前版: 0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改革创新贯穿于财政事业全过程各环节

    □ 毛怀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必将为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市财政局必须主动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考量和谋划,自觉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到财政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绵阳实践中展现更多财政担当。

    坚持稳中求进、量质并举,在壮大财政实力上更有为。财政收支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要持续深化财源建设,充分发挥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支撑性作用,构建持续稳定的税收增长体系。2024年1至6月,全市市县级税收增长4.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税收平均增速10、7.1个百分点。按照全会关于“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的要求,继续深化财源建设,突出税源核心,激活国有资产资源潜能,构建涵盖资金、资产、资源、资本的“大财政”收入管理格局,不断提升财政收入“含金量”。要全力以赴对上争取,将市本级年初预算安排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专项经费从去年的0.3亿元提升至0.6亿元,推动部门抢抓政策、精准发力、靶向突破。把握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战略机遇,紧盯国债资金、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契机,力争更多国省资金支持。要精准发力优化支出,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全力支持实施“五市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5%以上。

    坚持克难争先、破题探路,在深化预算改革上求突破。加快建立现代化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必须牢牢把握预算管理改革这个关键,不断提升财政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聚焦加强财源建设、优化支出保障、提升管理质效、兜牢风险底线四方面,加快研究制定激励性强、含金量高,具有绵阳特色的政策措施。要突出绩效管理导向,印发《县(市、区)、园区政府预算绩效评价办法》,设置收入、支出、财政管理方面等13类27项指标,持续提高财政运行管理绩效。持续抓好重大政策、重要资金、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提升绩效评价质效,确保绩效目标落实落细、见行见效。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大财会监督力度,聚焦重点资金、项目和政策,持续深入开展财经纪律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巡审财”联动监督,推动巡察监督、审计监督和财会监督信息互通、成果互享、整改互督,充分发挥监督执纪叠加效应。

    坚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在守牢安全底线上出硬招。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切实防控各类风险隐患。要严防政府债务风险,落实全市化债方案,将政府债务、隐性债务、平台债务等全部纳入全口径债务管理,分类分层系统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常态化开展融资平台债务统计监测,推动高风险债务置换重组、融资接续。全力争取央省化债政策工具落地我市。要严控金融领域风险,深入开展压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行动。保持打击非法集资高压态势,深入实施《绵阳市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方案》,认真开展金交所清理整顿、“伪金交所”专项整治,推动平台公司有序压降非标融资债务规模。要兜牢“三保”支出底线,严格落实“三单列、三专项”,足额编制“三保”预算,全市各级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全额覆盖“三保”预算236.9亿元,确保“三保”预算不留缺口。严格落实工资和基本民生专户管理、支付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三保”支出风险的底线。

    (作者系市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上一篇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