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指导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性和现代化普适性之间的矛盾融合。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现代化是一个所有国家和种族都需要经历以脱离闭塞落后的必经之路。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即共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认为,个性的矛盾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共性的矛盾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现代化的共性矛盾是任何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科技水平的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的普及、社会制度体制的优化和改革等。这些都是现代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经验和教训,如果无视这些共性或普遍性,或者企图绕过某些环节,都是违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就会犯“唯意志论”的错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历史发展和主导价值观的选择方式。历史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历史必然论及主体价值观原则,展现出人类社会的演进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既包含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既有确定性也有潜在的可能性,同时具有客观性也具备主观能动性。虽然现代化的概念源自西方,但是它并不等同于“西方化”。中国的国情、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人民能够选择并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在探索发展路径与追寻信仰的过程中曾有过困惑与迷茫。面对众多来自外部世界的思想流派,早期站在时代前沿的知识分子们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念与其人民的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及道德观有着极高的融合度,即我们常说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在当代中国的展开、丰富和具体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和进步依赖于物质生产方式,而物质生产方式的转变则影响着整个社会历史的演变与发展。因此,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与其物质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价值主张,又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诸种特殊矛盾及其辩证统一关系,是现代化在中国大地上的展开、丰富和具体化。从它的基本特征看,其丰富内容至少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和“资源环境约束”的辩证统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辩证统一,“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辩证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发扬斗争精神的辩证统一。从它的本质要求看,其主要内容至少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基本特征和要求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固有特性,它们以具体的方式、辩证的角度及历史的过程展现出来,描绘出一幅在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新画面。
(作者系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