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陈竹记者袁媛邓雪琳)近日,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德书在绵发布了新书《禹羌文化研究》,利用自己多年来对禹羌文化的研究,对“禹生石纽”进行考证,用七幅有明确标注的历史地图证明了“禹生石纽”在北川。
据介绍,《禹羌文化研究》一书收录了作者10多年间关于禹羌文化研究的几十篇文稿,书中对禹生石纽、禹娶涂山和禹会涂山、禹治洪水分别进行了考证。其中,对“禹生石纽”在何处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最早记载了“禹生石纽”具体地址的历史文献是西汉扬雄所作的《蜀王本纪》,文中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坪。”“文中的广柔县由后来的汶川、理县、石泉县(北川县)组成,故出现三县对大禹出生地石纽山之争。”
书中介绍,北宋欧阳修的《新唐书·地理志》明确界定了石纽山在石泉县(北川县),其后的历代史书皆以石泉县石纽山为大禹出生地。此外,书中找到的七幅历史地图也证明了“禹生石纽”在北川。“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官方档案——地舆图中可以看见,均把石纽山明确标注在北川县。但因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地图流传范围较窄,所以很多人并不知晓。”李德书说,在明万历年间的《广舆图》、明崇祯年间的《皇明职方地图》、清康熙年间重刻的《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清康熙的《四川总志·四川舆地图》、朝鲜人绘于清康熙年间的《大明一统山河图》、清乾隆年间的《大清广舆图》和民国年间的《四川省明细全图》均能清楚看见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