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5月 12日 星期
当前版: 001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新增38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本报讯(刘祥 记者 彭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后继有人,经各县(市、区)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小组初评、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公示等环节,日前,我市公布了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8人。

    此次公布的非遗传承人,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9个类别。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走村入户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设立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助资金、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开展非遗濒危项目的抢救与保护、利用互联网+强化信互通、开展非遗“四进”活动,强化传承创新与非遗产业相融合等非遗传承保护的科学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公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羌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羌年、禹的传说、口弦音乐、文昌洞经古乐、白马跳曹盖、青林口高抬戏、潼种豆豉制作技艺7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有42项,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名录的181项,各县市区非遗项目名录有600多项,已公布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75人。

上一篇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