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正是农忙好时节。在农业大县三台,广袤田野上,纵横交错的田垄间,农人们弯腰忙碌,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4月23日清晨,68岁的赖佳香带着徒弟张兴宇,来到三元镇芦桥村黄连垭高复分干渠63号放水洞闸房。赖佳香掏出一把磨得发亮的钥匙,这把陪伴他25年开启闸门的“老伙计”,如今却派不上用场了。
“现在都是按按钮咯!”赖佳香轻轻拍了拍崭新的电控闸门,手指悬在绿色按钮上方,转头问张兴宇:“小张,你知道以前开这闸门要摇多少圈吗?”
“300多圈。您说过,得花半个多小时,摇完手都抖得拿不稳筷子。”张兴宇话音刚落,手机又收到了调度中心发来的指令……
□三台融媒记者 李春梅 王勇 文/图
从“铁脚板”到“铁翅膀”巡渠路上的“一听二看三分析”
2000年,武引一期工程竣工引水至三台灌区,赖佳香成为第一批协水员,自此与这条“生命渠”紧紧相连。25年来,每年3月底到10月,巡查、放水、记录成了他雷打不动的日常。无论是育秧、大田插秧,还是水稻拔节、灌浆抽穗,只要接到指令,他都会按时按量开闸放水,不敢有丝毫马虎。
上午11点,烈日高悬。赖佳香蹲在渠道边,手指轻轻抚过水泥接缝,突然停住:“这里裂缝超过2毫米了。”他用卷尺仔细测量后,认真地在记录本上做下标记。
“守水就是守命。”边走边向徒弟传授经验,赖佳香竖起三根手指说:“不管是明渠、隧洞还是渡槽,巡查时一定要‘一听二看三分析’。”
“眼睛要像老鹰一样尖!”查看堤盖时,他不放过任何一道裂缝,新痕旧迹都牢记于心;渠道里异常的漩涡、变缓的水流,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耳朵要像老鼠一样灵!”在赖佳香耳中,渠水流动的每一个声响都有特殊含义,接缝渗水、拐角滴答声,都是他要排查的隐患。
“晴天普遍巡,雨天特殊巡。”25年的经验积累,让他能从细微变化中察觉潜在危险。
日头渐高,师徒二人来到两山之间的沟壑地带。站在倒虹管拦污栅坝上,张兴宇熟练地操作无人机,探测深处的倒虹管管道,遥控器屏幕清晰呈现出管道全貌。
“赖叔,这段路不好走,用无人机一会儿就能看完!”看着张兴宇操作,赖佳香感慨道:“太先进了!以前翻这个沟可难了,到处是荆棘和青苔,稍不留神就会摔倒,现在比以前快太多了。”
张兴宇介绍说:“以后,不好走的地方、危险的区域,都可以让无人机去探查,防汛抢险时能派上大用场。”
“当年靠‘铁脚板’,现在有了‘铁翅膀’,巡水护渠轻松多了。”赖佳香兴奋得像个孩子,踮起脚想接住降落的无人机。张兴宇见状,笑着说:“赖叔,我教您用无人机吧!”“好啊!咱们这高复分干渠,真是老树发新芽,越守越有活力!”师徒的笑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传承中不变的坚守“守水要靠‘老底子’加‘新脑子’”
从手摇闸门到电控系统,从徒步巡查到无人机巡航,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化监测,赖佳香见证了武引工程25年的巨大变迁。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他的巡渠包里始终装着记录本、卷尺和手电筒。泛黄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渠道的“健康档案”,即便智能化设备普及,他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水是庄稼的命,更是老百姓的盼头。”这份坚守,源于他对土地的热爱。“以前红苕当主食,吃米都是奢侈。看到渠水流进田里,稻子一天天长大,再辛苦也值得。”
25年来,赖佳香早出晚归,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堤岸。雨季防渗漏,旱季保供水,暴雨天彻夜值守。数不清磨破了多少双胶鞋,写满了多少本记录册,唯一不变的,是他把灌区百姓用水需求始终放在首位。
傍晚收工,赖佳香拿出一个铁盒,里面整齐放着25本巡渠日志。最新那本扉页写着:“2025年4月,带徒张兴宇。”他把盒子交给张兴宇:“等你带徒弟时,把这些故事讲给他听。再好的设备也得靠人,守水要靠‘老底子’加‘新脑子’!”
夕阳西下,无人机在渠边充电,潺潺流水声与科技设备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武引工程滋养着三台灌区14个乡镇、31万亩良田,见证着54名守水人的坚守与创新。老协水员的执着坚守与新技术相遇,为乡村振兴点亮了希望之光。赖佳香坚定地说:“一定要守好这渠水,让它流得更远、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