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绿道上,市民迎着朝阳,伴着晨曦,在春风里奔跑;各大体育场馆里,篮球、排球、网球等运动热火朝天;乡镇社区里,健身操、广场舞、太极拳等群众活动也“如约登场”。从一个个活力四射的运动场景中可以感受到,全民运动健身的热潮正“席卷而来”。
近年来,绵阳全域布局全民健身活动版图,不断延展赛事活动的“长尾效应”,放大群众体育的“综合效应”,挖掘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让“体育+”成为城市活力的最好注脚。
□ 记者 郭若雪 彭紫薇 宋德平
新舞台 迸发全民健身热潮
体育,正在融入绵阳人的生活。刚刚结束的四川省第三届绿道健身·体育公园运动会(绵阳市)开幕当天,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地及相关社会团体3000余人,一起走向属于“你我他”的全民运动健身大舞台。
纵观此次运动会,各个年龄段的市民纷纷参与其中。今年67岁的赵成祥是骑行参赛选手,在赛道前,随着“砰”的一声发令枪响,他快速冲出起点。“我退休后就加入了绵阳市自行车协会,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我每周都参与骑行活动,参加这样的大型活动既能锻炼身体,还能欣赏绵阳的公园美景。”而在运动会结束后,选手们都会走进一处处健身场馆、运动场地,在酣畅淋漓的运动中做自己的“主角”。
在绵阳,这种“角色”的“无缝切换”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日常。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市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60万人。
在距离赛场3公里的滨江广场,市民李金昊每天都定时参与“花香晨练”,沿着绿道和朋友们乐享运动时光。“一开始我们就在单位附近随便跑步,这几年绿道越来越宽,风景也好,一路跑下来,心情更好了!”
李金昊乐享运动的背后,是不断升级的体育设施以及不断延伸的绿道。四川省第三届绿道健身·体育公园运动会绵阳分赛场已在游仙区连续举办三届,该区现已建成体育场地987处,其中健身步道97处,约211公里,成功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基本形成社区“15分钟健身圈”。
赛事活动是全民健身的“助推器”。市教体局二级调研员李润泽表示,“我们将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为目标,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休闲消费需求,努力推动全市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场景 让运动成为美好生活刚需
践行全民健身,首先应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当前,绵阳持续实施体育设施建设补短板工程,不断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市21个免费低收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和体育公园,年均服务健身群众超过200万人次,让市民们在“处处能健身”的体育生活圈里各得其乐。
每天19时30分,涪城体育馆的灯光便次第亮起。场馆部负责人曾晓东的十年工作日志记录着全民健身热潮变化,“全面推出免费低收费时段以后,月均人流量从数千人次跃升至7万人次,后续我们还将加强智慧场馆建设,推出线上预约功能、场馆管理等功能,方便更多群众参与健身。”
运动,因人人参与而精彩,体育,是美好生活刚需。近年来,绵阳持续扩容升级全民健身空间载体,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0年的1.4平方米增加到2024年的2.95平方米,实现行政村(社区)以上基础健身设施全覆盖,城市社区打造了“15分钟健身圈”。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赛事活动不断送到人们身边,为群众带来更浓厚的健身氛围、更愉悦的身心体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绵阳,遍布全城的新兴运动空间、四季不断的全民健身活动,正重新定义着人们的生活场景:一场跑在旅游景区里的半程马拉松,一次举办在大型商场里的篮球邀请赛,一场上演在社区小广场上的趣味运动会……人群集中在哪里,就把赛事活动办在哪里。这种走出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场馆,来到景区、街区和商圈举行的赛事正在成为常态,各方也逐渐尝到体育赛事新舞台带来的甜头。
“体育进商圈不仅让商场的顾客有了更丰富的体验,也能拉动更多体育爱好者消费,一举两得。”涪城区一家运动用品专卖店负责人张文博告诉记者,“除了专业装备,冲锋衣、户外鞋、登山包等单品户外运动风格的服装也成为了畅销产品。”
记者手记>>>
由国家卫健委联合多个部门发起的“体重管理年”行动将持续推进,在全社会普及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运动”因而再次成为热词。在绵阳,随处可见的运动人群、“无缝衔接”的精彩赛事,无不诠释着这个城市的人们对体育的无限热爱。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绵阳提质扩容健身基础设施,建设21个免费低收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打造“口袋公园”等场地设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健身需求的同时,带动起全民健身热潮。
全民健身参与度的提升,也将同时带动运动装备、培训服务等消费升级,既助力提振消费,也可推动形成“全民健身—消费扩容—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绵阳通过举办赛事撬动消费升级,通过场景创新激活产业潜能,通过全民参与提振全民消费,走好“文体旅商融合”之路,也必将形成多维度消费生态,持续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