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已过,春分将至,看游仙各处,春耕正当时。
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文件中提到“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连日来,游仙农村各地的田间地头,农机轰鸣,农人繁忙,一幅春和景明的春耕图景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徐徐绘就。2月28日,“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川渝地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成果对接会暨全国莴笋创新大会在位于绵阳市游仙区(蔬菜)种业园区的绵阳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基地举行。
春到田间,政策照进实践。游仙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抢抓农时开展春耕备耕,稳面积、提单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努力为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游仙融媒记者 周钰 文/图
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
2月28日,“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川渝地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成果对接会暨全国莴笋创新大会在位于游仙区(蔬菜)种业园区的绵阳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基地举行。
现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川渝两地相关专家、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种植大户等300余人齐聚一堂。
走进基地,目之所及碧绿如染,各类莴笋整齐排列,长势喜人。不同品种的莴笋地块插有栽培技术的展示牌,为种植户提供更高效的生产方案。
“要知道,这些新品种莴笋在抗病性、产量、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例如长节间尖叶优质三青莴笋新品种,与传统三青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节间变长,这类新品种运用到生产上,可以简化种植技术,降低种植户的管理难度。”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副所长李家慧介绍道。
现场,市农科院还就光合细菌预防莴笋病害技术示范、纳米硒在莴笋栽培上的应用试验、蔬菜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示范等技术手段进行了介绍与展示。
据悉,此次观摩会展区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参展单位达到40余家,共计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463个莴苣类新品种、615份莴苣种质资源、11个主推莴笋品种、8项莴笋栽培新技术。此外,还展出了包括生菜、油麦菜等其他莴苣类蔬菜119个品种。
“此次活动,是对全国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能够让大家对新品种、新技术有更多选择,从而让游仙的蔬菜更具竞争力。”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李宝聚表示,“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在种植业这一块,可以考虑就当地优势蔬菜种类进行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蔬菜产业,一头连着“菜篮子”,一头连着“菜园子”。近年来,市农科院积极发展高产、优质蔬菜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仅“绵阳莴笋”品种就高达200多个,莴笋种子占全国莴笋产业用种的50%以上。市农科院还于2023年建立四川省首个莴笋种质资源库,保存了1000余份莴笋种质资源,并建设15亩的种质资源圃。这些资源不仅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生产需求下的品种选择,更为新品种研发和材料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春耕备耕不负好时光
近日,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游仙区忠兴镇福林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撑起褐色的“小伞”。
基地里,村民何勇双手灵巧地在菌丛间穿梭,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羊肚菌从土中采出。他动作熟练而迅速,不一会儿,筐里就装满鲜嫩可口的羊肚菌。
“现在,我每天送完孩子上学后,都到基地来打工。除了采收工作,平时还有翻土、除草等管护任务。一个月下来,收入并不比外出打工少。在这里干活,既能照顾家人,又能赚钱,心里既踏实又满足。”何勇满心欢喜。
像何勇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村民并不在少数。羊肚菌种植基地的蓬勃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涵盖种植、采摘、分拣、包装等多个环节。谈及此,福林村党总支书记王秀莲满脸自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羊肚菌的采收高峰期,基地的用工人数达到40至50人,有效带动了村里群众的就业。”王秀莲介绍,“这批羊肚菌是去年11月种下的,全村一共种植了100多亩。目前,第一批50亩已经开始采摘,每天能收获鲜菇1吨多。采收期预计将持续到3月底,今年预计采收70吨,产值有望达到200多万元。”
据悉,羊肚菌作为一种珍稀食药用菌,营养价值极高,深受市场欢迎。它一般秋冬季种植,冬春季采收,秋季稻谷丰收后,村民将田块整理出来种植羊肚菌。3月底4月初羊肚菌采摘结束后,再进行水稻播种。这种“菌稻轮作”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仅能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来年水稻产量,还能通过种植羊肚菌增加新的收益,使农田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
“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引进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提升羊肚菌产量和品质,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共同迈向美好的明天。”王秀莲表示。
科技赋能农业大发展
“麦子浇了春三水,三水对面望粮山。”当前,游仙区15万亩冬小麦陆续拔节,进入春管关键期,农户们抢抓农时,施肥作业如火如荼地进行。
而农机成为这个季节的“主角”,在春管中大显身手,助力夏粮稳产增收。
在仙鹤镇朝真村的高标准农田边,农机手魏麒宇操控着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麦田匀速飞行,将农药精准喷洒在田间,细密的肥料颗粒如雨点般落下。田间小麦苗株挺拔翠绿,叶片宽厚,色泽鲜亮,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段时间正是为冬小麦进行追肥的关键时期,主要是补充水溶肥和叶面肥以及完成病虫害防治,每天每个机手作业量达200余亩。”魏麒宇介绍,“在集中打药前期,经过系统培训,根据小麦的生长周期、长势还有地势的不同,精准地控制农药的药量,避免农药浪费。”
为保障夏粮丰收,游仙各地多措并举,从科学春灌、农技指导到农资准备,全方位推进冬小麦春管工作;游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进行小麦春季管理。
“为确保夏粮增产增收,仙鹤镇排查全镇在用农机200余台,并积极组织农机所有人提前开展农机检查、保养维修,加强自我排查、消除潜在隐患,确保农机运转正常不误农时。”仙鹤镇农业农村与生态环境办公室主任薛婷向记者介绍,“近期,正值小麦返青拔节管护的关键时期,我们主动对接3家农机服务站,协调12台无人机对全镇1.7万余亩小麦进行打药施肥,计划一周内全部完成。”
此外,春管期间,游仙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物资和农机储备充足,能够满足当前生产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农机服务保障,合理调配农机资源,确保春管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同时,不断推广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游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游仙正立足农业生产实际,在政策引领、农技服务、农资保障等多方面精准发力,下好春耕“先手棋”,向着全年农业丰收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