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为我们全面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面向未来,突出问题导向,以一体化共同体为依托,在重视程度、方法策略和师资团队三个维度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确保育人效果的最大化,是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
深刻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破解“重视不够”的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绵阳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都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但受长期的畸形教育氛围影响,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片面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缺乏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不同学段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侧重点、如何主动实现学段衔接”这些核心问题缺乏深层次思考。因此,应从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两方面着力,一方面构建“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工作格局,实现思想认识到位、理念目标同步、行动同向同行;一方面相关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分层次组织开展学校书记、校长专题培训班、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等,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建设理念、课程优化、团队打造等方面形成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品牌。
改革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法策略,破解“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改革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围绕“如何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这一命题,结合世界发展大势、历史演进趋势、时代变化态势、中国自身优势,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调研发现,绵阳各学段均不同程度存在教学内容不够鲜活,教学方法不够新颖,照本宣科多、结合实际少,教学“浮夸化”“表浅化”较为突出,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的问题。思政课如果一味只讲大道理,学生不喜欢听,如果只单纯迎合学生,表面热闹实际空洞,就会失去思政课的意义和作用。要切实避免“一深刻就无趣、一生动就无聊,有意义的没意思,有意思的没意义”这些现实问题,就需要对标学情,把学生“能不能听懂、是不是喜欢、能不能认同”作为课程建设标准,运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将道理、学理、哲理、情理、事理阐释清楚。
着力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师资团队,破解“合力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引导思政课教师做“六要”好老师,增强教师的思政引领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当前,绵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仍需提升,要全面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注重提升历史素养,以理论“一体化”为根基,学懂弄通思政课的整体脉络,知悉当下思政课的重点难点,并能举一反三地应对具体情境。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的教师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跨校、跨学段的思政课一体化专题培训。(作者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