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大三线”建设的战略背景下艰难起步,在出生时就被刻上深深的红色烙印;
他,在改革创新的脉动中不断壮大,不管沧桑巨变,也撼不动那一方坚定初心;
他,总是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冲锋在前,铁胆逆行,在中国科技城飞速发展建设的新时代勇立潮头……
清风送明月,苍穹见古今。六十年风雨,六十年砥砺,他以仁爱济民之初心守一方健康,以攀登求索之恒心奏生命华章。他就是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绵阳四〇四医院)(以下简称四〇四医院)。
□ 赵似锦 王傥 文/图
披荆斩棘
握稳健康事业“接力棒”
上世纪60年代,在国家“一五”计划电子军工建设布局和“大三线”建设的战略背景下,绵阳通过实施“军转民科技兴市”战略,取得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飞速发展也带来了困难和挑战——职工和其家属看病需要医院,医院不够怎么办?在此时代背景下,四〇四医院应运而生:1964年,在城北平政桥南一片静谧苍凉的荒滩地上,名为“四川绵阳四厂职工医院”的工农桥职工医院拔地而起,故事也伴着波涛涌动的涪江水从这里开始。
“我刚到这里时,医院只有一栋三层的工字形楼,不到200张床位。”四〇四医院原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华云龙回忆,1968年,医院正式开诊,门诊开展内科、外科、中医、急诊、西药、中药、检验、放射等诊疗项目,住院部设综合内科、综合外科、妇产科。之后的二十余年里,几经扩建和改革,医院面积逐渐扩大,病床增至300余张。
1989年1月,绵阳市编委发文通知,医院正式更名为“绵阳四〇四医院”,为绵阳市电子工业局所属独立的事业单位。
2000年,中国(绵阳)科技城成立。四〇四医院紧跟中国科技城建设步伐,以打造特色专科为突破点,以技术创新为推手,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从职工医院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从15张感染床位到绵阳市传染病防治中心;从成立绵阳第一所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到建成四川省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一代又一代四〇四人握稳“接力棒”,跑好“接力赛”,见证医院实现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创造和从1到N的跨越。
如今,四〇四医院除跃进路本部(综合医院)外,还建有丰谷院区(绵阳市传染病医院)、大西门院区(绵阳市职业病医院)、城南院区(绵阳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形成一院多区新格局,已经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民生健康重任的现代化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正以全新的姿态践医者初心,守一方健康。
不忘初心
争作守护健康“排头兵”
大口误喝洁厕灵的20岁小伙食道严重烧伤,后转至四〇四医院得到成功救治;被确诊为爆发性肝衰竭晚期的患者,经医护人员全力守护数月,用6次“人工肝”血浆治疗奏响生命重生之歌;在轮椅上生活了11年的患者饱含热泪感谢四〇四医院让她重塑“膝”望;脑卒中患者从急诊到注射溶栓药物,平均只需35分钟,超过国家标准;因胸痛在四〇四医院看急诊的患者被查出主动脉夹层,进院仅一小时就实施手术,及时捡回一命……在与死亡和病魔的博弈中,四〇四医院的医护团队在无数次挑战中收获患者的信任。
2003年,SARS病毒肆虐,四〇四医院勇担抗疫使命,收治并成功治愈绵阳市第一例患者;2008年,“5·12”地震,面对救治大量伤患的巨大压力,四〇四医院组建起第一支前往北川救援的医疗队伍,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四〇四医院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成为绵阳市唯一一个市级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全院职工勠力同心、全力以赴,最终取得来院患者“零”漏诊、危重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优异成绩。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锋陷阵到五大公益品牌活动周的惠民坚守;从“天使之旅”行动连续27年走进藏区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到“王直兵博士工作站”在壤塘挂牌成立;从健康大讲堂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到邀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队来院义诊,哪里群众有需要,哪里就有四〇四人的身影;哪里有四〇四人的身影,哪里就有让人安心的健康守护。
人才为魂
引培高质量人才队伍
“手术成功了!”1989年末,医院心血管外科整个楼层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四〇四医院顺利完成绵阳市首例心脏外科手术,成为医院心血管外科建设的一座里程碑,而这得益于医院坚持自主人才培养和优质人才引进“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上世纪80年代,四〇四医院确立自主培养高端人才战略,并由高端人才领队,培养优质学科队伍。上世纪90年代初,医院成为川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无疑为更大规模、更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自身造血”打好基础后,医院通过“外部输血”完成人才队伍的脱胎换骨。对于优秀人才,医院不仅提供安家费、购房补贴、科研启动基金等各项人才津贴,还从国内外进修学习、学术交流、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规范化培训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近年来,医院更是通过慧眼识才、分层育才、大胆用才、平台留才、聚智引才的方式稳固人才核心,同时还建起青年学科后备人才动态库,成立医院“千万人才基金”,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和实验室、推选“优秀青年名医”“工匠名医”等,全方位提升医院人才竞争力,为学科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通过“两条腿走路”,医院在人才队伍建设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如今,医院在岗职工1700余人,中高级职称近1000人,硕博研究生导师30人、博士硕士235人。随着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医院整体医疗实力不断提升。
学科为本
提升临床专科能力水平
建院六十载,四〇四医院始终以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学科建设,集中力量筑牢学科高地,带动区域诊疗水平实现一次又一次飞跃。
长期以来,医院终坚持学科建设在医院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与引领作用,以提升学科整体发展水平为目标,以建立学科分类管理为抓手,以国家级和省市级学科平台建设为载体,通过将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引进高精尖人才和先进设备,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能力。
2022年,四〇四医院党委提出构建“四梁八柱”战略目标,对标省内外一流医院。经过不断探索,医院在原有优势学科发展基础之上,确定以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为特色的四大专科集群,制订建设方案,明确组织架构、建设目标、职能职责、运行机制等。四〇四医院现有内、外、妇、儿、五官、传染等门急诊、临床医技科室78个,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四川省医学重点学(专)科11个;绵阳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绵阳市医学重点学(专)科34个;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9个。已拥有“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中国胸痛中心”“中国心衰中心”“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四川省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绵阳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西京消化病医院绵阳整合医学中心”“四川省胃癌外科临床研究协作组”等省内乃至西部地区独具规模的专业技术品牌。
聚焦中心
构建医教研协同发展新格局
四〇四医院多轮驱动引擎,深耕医疗技术创新沃土,围绕院校、院院合作,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西南科技大学、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18家医院、高校签订合作协议。
近10年来,四〇四医院在科研、教学和新技术引进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科研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学先贤大医,当习其术,遵其道。在六十年的砥砺前行中,四〇四医院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以党建为引领,团结带领全院干部职工精技术、优服务,勇挑重担、奋力拼搏。站在新起点,面对新目标,四〇四人将继续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以“四梁八柱”为战略目标,以打造“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感染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为特色的四大专科集群,不断强化“人才、技术、管理、创新、服务、项目、宣传、文化”八大支撑,在中国(绵阳)科技城这片沃土谱写出更加激昂奋进的健康之歌,为建设成渝医疗副中心贡献坚实力量。
1966年医院定名为工农桥职工医院。
1967年
住院部设15张肝炎病床,收治绵阳四厂的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1968年
医院正式开诊,设综合内科、综合外科、妇产科、传染科,病床93张。
1974年医院更名为“第四机械工业部绵阳职工医院”。
1978年医院扩建重点工程门诊部竣工使用,建筑面积2876平方米。
1981年
医院扩建工程全部完成,设置病床300张,综合内科划分为内一科、内二科。
1982年医院更名为“电子工业部第四〇四职工医院”。
1985年医院下放四川省电子工业厅管理。
1989年
医院更名为“绵阳四〇四医院”。建立绵阳市第一家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1993年划为市卫生局管理,属绵阳市直属卫生单位。
1994年消化内科、胸心外科成为市级重点发展医疗专科。
1995年省卫生厅发文批准医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1996年省卫生厅批准成立绵阳市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绵阳市消化疾病防治中心。
1997年四川省编委批准医院增挂川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牌子。
1998年市政府确定医院为绵阳市传染病定点医疗机构。
2002年冠名为“绵阳市红十字医院”。
2003年
成立绵阳市传染病防治中心。省委、省政府授予医院“四川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4年创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
2005年增挂绵阳市传染病医院牌子。
2008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医院“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
中共四川省委授予医院党委“四川省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09年
增挂绵阳市职业病医院牌子。
2010年腹部外科成为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12年消化内科成为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13年呼吸内科成为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14年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同年,医院被评为四川省一级数字化医院。
2020年
医院党委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被省委评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1年
绵阳市首台移动式核酸检测车在丰谷分院交付使用。中国(绵阳)科技城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工程(第二综合楼)建设项目和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项目开工建设。
2022年
医院院名由“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变更为“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3年
医院心内科成功开展房颤消融手术突破1000台。同年,省卫健委确定医院为“四川省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川北片区)”。
2024年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通报2022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医院以总分745.2分的成绩位列全国第344位(较2018年上升233名)。
2016年医院获批四川省第一批可同时开展院内培训、委培和社会化招生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同年,医院感染科、医学检验科获批为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立项建设项目。
2017年医院开通跨省医保、新农合直接结算报销。直线加速器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