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娟 记者 兰建春)7月7日晚,我市地灾黄色预警警报再次拉响,全市134个乡镇和街道办被划入本轮重点防范区,地灾隐患威胁区域开始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这是我市继7月2日、6日后,1周内第三次发布地灾预警,绵阳地灾防治正迎来关键时期。
进入汛期,平武县木座藏族乡场镇以北大约五百米处,黑水沟地灾拦挡坝开始发挥作用,湍急的溪流从排水槽口倾泻而下,这处下宽33米,高15米的钢筋混凝土坝,像铜墙铁壁一样拦挡着上游冲下来的树木和大石头,也守护着下游场镇的安全。2024年以来,我市启动实施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地质灾害集中整治,截至目前,全市147处类似黑水沟治理工程这样的地灾治理排危项目,已在13个县(市、区)、园区,75个乡镇、125个村发挥着关键作用。
两天来,市地质灾害指挥部通过微信工作群、QQ、手机短信和地灾智防APP等多渠道向各降雨区及时发送预警信息,督促指导落实防灾措施,全市各地坚持“早撤快跑”,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截至8日上午10时,已实施“临时转移+长期过渡转移”群众1276户2716人。
市地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特别提醒:务必高度警醒,再次检查并完善好分级责任制度、值班值守、应急、转移、临时安置等机制,一定要落实到最后一米。要排查到位,问题整改到位,工程措施要保质按期完成到位。防灾救灾各类物资要保持充足,战略物资管理要更精细;救援队伍要准备充分、随时待命。特别是各种类型“安全屋”要尽可能提升住宿、生活条件,确保把临时转移的群众留得住,切实保持临战状态,切勿麻痹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