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绵阳市自然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绵阳自规局”)获悉,绵阳自规局正式印发了《绵阳市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乡村规划建设管理通则》(样式)和《绵阳市“通则式”村规划编制成果要求》(试行1年)的通知,这是绵阳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县-乡-村”三级“通则式”乡村规划管理的新范式。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绵阳观察 付乔崧
为何要“通则式”乡村管理规定?
当前,绵阳市现有1832个村(含1739个村,93个社区),其中约有1300个村未编制村庄规划。为解决散乱建设的编制乡镇规划或整个村庄规划所带来的效率低、工作繁重、基层财政压力大等问题,绵阳对县乡村三级进行联动探索,针对乡村管理过程中的痛点提出解决方法,进一步推动形成了“县-乡-村”的“通则式”乡村管理规定体系。
该体系构成如何理解?
“县”:鼓励各区县形成一个乡村地区“通则式”规划建设管理规定,为纳入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指导依据,增强后者的科学性、合理性。
“乡”:全市层面制定《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乡村规划建设管理通则》样本,以专章或附则形式纳入各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作为未编制村庄规划的村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依据。
“村”:“通则式”村庄规划(详细),在全市层面明确简化村庄规划内容,重点聚焦各类“底线”和乡村建设项目用地管控。
有何作用?
通过“县-乡-村”三级“通则式”乡村规划管理新范式,可以实现“一提升一减轻”,提升规划效能。与单独编制村庄规划和详细规划相比,“通则式”乡村规划管理可以大幅度压缩编制时限,既可以帮助企业缩短项目落地时间,又可以提前完成乡村规划管理全覆盖,减轻规划成本。
“预计‘通则式’乡村规划管理可节省全市村规划70%的编制费用。”据绵阳自规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方案旨在提高全市镇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并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