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报融媒记者 陈元松
大兴回族乡是盐亭打造的乡村振兴服务阵地试点。今年以来,在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大兴回族乡在试点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打造监测帮扶“云平台”,实施精准帮扶,进一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监测帮扶云平台帮扶对象情况清
“‘云平台’涵盖全乡所有脱贫户和监测户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等,可清晰直观地比对数据,甄别开发式帮扶与兜底保障的对象,实现了全乡监测帮扶动态化管理!”该乡副乡长代正巧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该乡以2022年人均纯收入以及2023年人均纯收入预估为基础,为脱贫户、监测户确立2023年增收目标。根据帮扶干部和网格员入户走访反馈的信息,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审核,并在“云平台”进行及时更新,预估每户收入能否达到目标,便于制定下一步帮扶措施。
该乡还通过“云平台”动态化管理,倒逼帮扶责任落实,确保帮扶见实效,从而进一步提升脱贫户、监测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乡村监测齐联动帮扶工作任务明
时近中午,该乡林园村便民服务站涌来很多办事群众,让村文书苏雪芬忙得不亦乐乎,“这段时间正是农忙,群众都利用中午前来办事,村上其他党员、干部都去帮脱贫户、监测户助耕了。”
“云平台‘上下齐联动’,村上党员、干部和网格员不定时上脱贫户、监测户家去,除了帮收助耕,解决困难,还摸底家庭成员各方情况,汇总后上传乡政府乡村振兴办,以便于进行审核和调标。”苏雪芬说。
“这里以前是大片撂荒地,现在成了村里的‘聚宝盆’!”正在集体经济产业基地检查秧苗长势的村党总支书记何小松说。近年来,该村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整治撂荒地,通过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起了优质粮油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最大的受益者是脱贫户和监测户,他们每年除了领取土地流转租金,还被优先安排进入基地务工,每人每天劳动报酬60至70元,年均增收千元以上。
“以前打工要到处跑,现在就在家门口务工赚钱,还照顾了老人、孩子,真是一举两得!”正在玉米地锄草的村民汪文翠说。
审核调标在一线帮扶措施质效高
“今年我家栽了七亩水稻,目前长势喜人。”5月24日上午,正在田间劳作的该乡尖子村一组脱贫户赵德亮对前来走访的乡村振兴办和村“两委”干部说。几年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扶下,赵德亮家摘掉了贫困户帽子,通过发展养殖增收,如今,全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各村每月将脱贫户、监测户的情况上报后,我们坚持审核在一线,通过下村走访调查,协调各部门解决脱贫户、监测户存在的困难。”乡村振兴办主任邓林告诉记者,对个别家庭出现反弹的情况,通过收入研判,按照“一人一策”及时调整帮扶措施,提高兜底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帮扶质效。
对于打造乡村振兴服务阵地试点,大兴回族乡乡长穆小东感悟颇深:“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积极探索监测帮扶云平台联动管理机制,做实做细帮扶工作,通过发展粮油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