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绵报融媒记者 李桥臻)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长虹控股集团在资本市场的收获年。2022年10月,中科美菱在北交所敲钟上市;12月,华丰科技通过2022年第107次审议会议审议首发申请。至此,长虹控股集团上市公司增至7家,成为中国家电业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企业,也是四川省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企业。
频频新生上市公司的背后,折射出长虹秉承“产业报国”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2年,长虹控股集团深入实施《长虹控股集团公司变革方案》,找准“国有资本投资控股”定位,推动公司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型、由经营管理向投资控股迈进,以“若干上市公司和新兴产业”为主的扁平化资本和管理架构规划形成,进一步提高子公司经营自主性,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针对上市、拟上市等子公司实行差异化管控,让处在竞争行业的子公司能够第一时间应对变化、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产业布局方面,长虹极其重视传统产业的再生。长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授权经营有效激发传统产业的团队活力,持续开展员工持股工作,进一步健全了“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长效激励机制,推动新能源、爱联、格润、华丰等10余家子公司实现内部的再创业。
随着中科美菱等企业纷纷上市,长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的“增长极”价值逐步凸显。据了解,目前,长虹围绕主业上下游价值链,在冰箱压缩机、大数据存储、轨道交通电源、物联网模块等多个产业布局,已诞生近十项中国冠军甚至世界冠军,在细分产业演绎“中国骄傲”。
正是在智慧家电等成熟产业稳步发展与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背景下,2022全年规模收入1473亿元,在绵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长12.85%、12.82%;利润总额16.98亿元,同比增长27%;上缴税金30.73亿元,同比增长12.43%。
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多家上市公司的诞生,可以看出,除了前瞻性的产业布局,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也是长虹控股集团“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
长虹控股集团深入实施《技术平台改革方案》,形成了“三个灯塔实验室+四个创新研发中心+多个外部联合实验室”的长虹中央研究院,面向未来前瞻性、共性技术研究和外部科技资源整合的平台定位更加清晰。
2022年7月,长虹AI实验室撰写的《一种基于音素建模的文本无关说话人识别》《基于门控卷积融合的时域目标说话人提取网络》《基于平均意见分数预测网络的在线会议无参考语音质量评价》三篇技术论文,被全球语音研究领域顶级会议INTERSPEECH收录,这代表了长虹AI实验室在语音信号处理领域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国际学术界对实验室研究成果的认可。
同时,长虹以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机制不断健全,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设计总监制等运行机制持续优化,技术团队长效激励机制不断增强,储能、赋能项目技术成果按一定比例进行利润分享或技术入股。持续深入推进外向型技术创新合作,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大、中物院等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生态链不断完善。
目前,“先进性技术、竞争性技术、技术生态圈”三层技术体系在长虹正逐步构建并夯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