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绵阳市第八次党代会“坚持以现代公园城市理念为指导,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安排部署,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建设特色街区。为充分挖掘城市特色文化,全面展现绵阳独具特色的文化之街、历史之街、商业之街,点燃消费新引擎、激活城市新活力。即日起,本报特推出“恋上一条街,爱上一座城——绵阳城市更新行动特别报道”专栏,共同见证城市高品质生活场景打造全过程。
11月26日,星期五,绵阳城区细雨蒙蒙。在绵阳城区马家巷,三三两两的市民迎着如丝细雨,漫步在一个个具有绵阳味道的摊位前,感受这座城市所蕴含的文化印迹。2021年10月召开的绵阳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以现代公园城市理念为指导,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而马家巷、翠花街、铁牛广场、上马·望蜀苑、芙蓉汉城、跃进路1958等重点特色街区建设,则是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
承载了绵阳城市文化内涵的这几条特色街区的命名,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由来。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登军/文 陈冬冬/图
马家巷
因居住马姓人家而得名
马家巷,北起警钟街,南至顺城街。马家巷的得名,与曾在这里居住的马姓人家有关,但关于马姓人家则有几个版本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马家巷形成于明代,由绵州知府宁鸿主持修建,因一位马姓员外曾居家于此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马家巷形成于清朝嘉庆五年,因武官马应举在此暂居而得名。但这些说法,都没有可考的依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马姓市民则称,马家巷的得名与他家祖上有关。马家祖上最初居住在内蒙古一带,又迁居甘肃、陕西,清晚期因科举来绵州入仕为官,家人随迁入籍定居,并修建马家大院,大院所在的街巷由此得名马家巷。
1985年在马家巷发现汉、两晋、北周、隋唐等古碑拓片431件。2012年启动改造,成为绵阳的特色小吃街。
翠花街
店铺多经营翡翠鲜花而名
翠花街,南起警钟街,北至临园路东段,明代曾名西城根街,街道得名与街区的商业贸易特征有关。
翠花街在明清时期名为柳溪街,因与民国17年(1928年)新拓的街道新街(现公园路)相连的十字路口有柳溪茶楼而得名,有柳溪南街、柳溪北街,这里曾有灵官楼、画荻坊、孟母坊等古迹,有清代广东会馆演变而来的南华宫,有山西面馆、窝窝店包子等绵阳名特小吃,街南曾是前锋报社(绵阳日报社前身)所在地,是当时绵阳城区的繁华街道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柳溪街的繁华依旧,每天都是人流涌动,沿街商铺以出售鲜花、翡翠首饰的居多,从而得名翠花街,并沿用至今。2001年2月2日,作为绵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大事之一,翠花街与三光街、新街、警钟街进行了全面改造,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的生活中。
铁牛广场
因铁牛镇水的老街命名
铁牛广场,是1998年绵阳旧城改造中新建的城市休闲文化广场,与铁牛街、新华巷、勇拓路、滨江西路南段相连,广场得名与铁牛街和铁牛构筑有关。
绵阳历史上多发洪灾,特别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涪江洪灾,导致绵州城被毁,州治迁至罗江。清嘉庆五年(1800年)2月,白莲教进逼绵州,州官刘印全率众赶回绵州旧治,捐献俸禄修复绵州城,并于嘉庆六年(1801年)在州城北门新建街道命名迎恩街。后来,为遏制水患,人们浇铸铁牛放置江边,这条街道遂名铁牛街。
铁牛街以北,是绵阳涪江的水陆码头,三教九流杂居,市井生活浓郁。1998年,绵阳在旧城改造中,拆去外北街、铁牛街、布壳街、杉木街、泗王庙巷、金山寺巷、水观音巷等,改建形成一个大的广场,并在临近的河堤广场上新铸卧式铁牛,取名铁牛广场。
上马·望蜀苑
缘于三国蜀汉历史传说
上马·望蜀苑,位于科技城新区上马社区,是三国文化、特色餐饮为一体的主题文化商业风情街区,其得名与三国时期刘备“立马望蜀”的历史传说有关。
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领兵占据涪县后,大量兵马驻扎涪县西面地势较高的丘地,图谋进攻西川,次年,刘备从涪县发兵雒城,而今天的园艺山上马社区正是“取道上马”之地。正是从这里,刘备一路进并,先后攻占雒城、益州(今成都),建立三国蜀汉政权。后来,人们为纪念这段历史,将刘备上马之地命名为上马。
2019年,绵阳打造上马新村,修建一主题文化商业街区,根据刘备当年“取道上马,攻伐成都,建立蜀汉”的民间传说,取“得陇望蜀”之意思,将街区命名“上马·望蜀苑”。
芙蓉汉城
汉代文化是支撑
芙蓉汉城全面建成于2006年,以汉代建筑风格为特色,是融合商住、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被誉为川西北地区最完美的汉代风格建筑群落,其得名与街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历史文化有关。
芙蓉汉城街区,是西汉涪县的建治地,位于芙蓉溪西岸,毗邻东汉平阳府君阙和原绵阳博物馆,馆藏文物以汉代文物为特色,街区对岸是三国文化主题公园富乐山,从而确立了“汉城街”的文化定位。同时,街区沿芙蓉溪西岸修建,芙蓉溪是涪江支流,两岸曾遍种芙蓉而得名,宋代绵州知州唐庚曾有“人间八月秋霜严,芙蓉溪上春酣酣”的诗句。街区由此得名芙蓉汉城。
跃进路1958
与三线建设历史有关
跃进路1958街区位于绵阳城区跃进路50号,由九洲千城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开发建设,街区得名与跃进路的历史和国家的三线建设有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经历了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后,国家制定“一五”规划,启动三线建设。1958年,长虹、九洲、华丰、涪江有线电厂等大型电子军工企业落户绵阳城北,并形成一条宽10米、长500米的小街道。因当时正是“大跃进”时期,这条街道得名跃进路,这是当时绵阳城的第一条水泥路。
随着产业的战略转移,曾经的跃进路逐渐成为城市商圈。2010年由九洲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九洲千城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将跃进路50号地块进行开发。在建设中,突出“工业文化的现代创意”,保留了跃进路街区原有的红砖墙,并将街区取名跃进路1958,以留存三线建设历史文化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