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11月 23日 星期
当前版: 0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护守望人类共同家园 传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五年工作纪实

    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灾后重建“一馆三地”的核心项目,牵头统揽汶川映秀震中地震遗址纪念地、绵竹汉旺东汽工业地震遗址纪念地、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地震遗址纪念地,被誉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紧紧围绕“教育、纪念、宣传、展示、科研”五大功能发挥,全力保护地震遗址,全面征集地震文献实物资料,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大力传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积极践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性化服务社会公众,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以及四川省红色教育基地、四川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35项荣誉,成为了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传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载体、展示“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民族大团结好”的重要平台。

    □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檎 图片由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提供

    牢记嘱托,科学保护人类共同遗产

    2020年的“8·15”特大暴雨洪灾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河堤和过境道路全被冲毁。灾情发生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积极组织全力抢险,并在确保社会公众无一人伤亡的基础上,迅速开展道路抢通、淤泥杂物清理和配套设施重建。经过一个月奋战,地震遗址重新全面恢复对外开放。

    这样的抢救与保护,对地震纪念馆来说,已是常态。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周边还有垂直位移高达10.5米的沙坝地震断层遗迹、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迹,这些都是纪念展示、科学研究、防震减灾教育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的嘱托,地震纪念馆按照“原真性、可逆性、分级分类、最小干预”原则,5年来分别实施了老县城周边山体地质灾害治理、水系疏通工程、震损建筑应急支撑加固以及环境整治工程。

    “截至目前我们共计完成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6处,全面清理山体危岩,安装防护网13912平方米,修建大小拦砂坝26座,并建设了北川老县城防洪堤。在保护范围四周安装围栏5400米,对北川大酒店、县卫生局遗址和县公安局等22幢震损建筑遗址进行了防护加固。同时还对沙坝地震断层、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迹实施了保护工程。”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说。

    在努力做好自身遗址保护的同时,地震纪念馆时刻不忘一个国家大馆的社会责任,在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时,牵头主办了“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地震、地质、建筑、水利等方面知名专家,与前来参会的唐山抗震纪念馆、汶川映秀震中纪念馆等一起,共同商议研讨地震遗址保护大计,为全国地震遗址(遗迹)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共参加国内地震遗址保护方面的学术研讨会14次,其中5次参加主旨发言,并作为中国博物馆唯一代表,参加了日本、尼泊尔、中国—东盟各防灾减灾论坛交流发言。5年里,还申报并开展了地震遗址保护相关课题研究7个。

    对标先进,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于2013年5月建成对外开放,在全国博物馆(纪念馆)行业中属于比较年轻的“后辈”,但在2021年,它在国家三级博物馆基础上实现跨越式进步,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是由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综合评议,并以打分方式产生的博物馆最高等级划分,四川全省仅有12家。年轻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能获此殊荣,得益于近年来该馆对标全国博物馆(纪念馆)最高标准奋起直追,在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

    5年来,地震纪念馆持续征集研究地震文献实物资料。据统计,截至目前该馆共计征集地震文献实物资料74万余件(套)。为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重要历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向该馆借展文物48件(套)。同时,完成了汶川特大地震亲历者口述史采访录制60组。如今,该馆仍在大力加强文献实物资料学术研究,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不断丰富藏品内涵。

    5年来,地震纪念馆不断丰富陈列布展内容。该馆基本陈展《山川永纪》集中展示了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迅速组织起了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2018年,纪念馆对基本陈展《山川永纪》进行局部改陈,重点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发展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灾区实现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基础设施根本性提升、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生态环境实质性改善。

    5年来,地震纪念馆大力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创办了《红色场馆工作通讯》,累计举办主题教育活动131场次,举办专题讲座436场次,开展“五进”活动192场次,连续8年举办“地震纪念馆杯”征文、绘画、短视频比赛,2021年还承办了第五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同时,还打造出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湛的讲解(社教)员队伍,讲解员朱正男和羊芳分别获评第一届和第五届全国防震减灾形象大使称号。

    5年来,地震纪念馆时刻不忘传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断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不断激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在2020和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纪念馆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开展“宅家看展览”活动,2020年“5·12”地震纪念日当天,直播观众峰值高达1005.2万人,留言达20万条。

    2021年9月,抗震救灾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首批伟大精神,荣誉与责任的双重鞭策,给了地震纪念馆更大的动力……

    聚焦中心,高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5年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不断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大力提升开放接待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共计接待社会公众2126万人次,每年平均接待160万人次左右,去年以来受新冠肺炎影响,年接待量也突破了100万人次。

    如今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不仅早就完善了WIFI覆盖、智慧导览、智能留言等设备,老弱病孕残群体人性化服务设备齐全,还专门建设了志愿者服务岗亭,为社会公众提供咨询、开水、应急医疗等服务。同时与当地公安部门联动,实行24小时全天候安防智能监控、定时巡逻,开馆至今,没有发生交通、消防等方面安全责任事故。新冠疫情期间,更是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实行社会公众扫码进馆、佩戴口罩参观、限定参观人数等防疫规定,并与当地卫生部门联动,完善防疫应急处置预案。

    同时,地震纪念馆积极按照绵阳“一个核心枢纽、三条精品线路、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全市文旅经济发展新布局,大力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充分结合大爱文化、感恩文化、党性教育等特点探索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了周边一大批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纪念馆文创产品开发也初见成效,迄今已研发和生产了一批体现羌族民族特色、体现大爱感恩等主题的文创产品共计3个系列300余种。202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被评为十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极大地提升了区域旅游品质。地震纪念馆还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北碚区共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并在重庆与绵阳两地多次进行互动……

    守望保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传承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遗余力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必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