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6月 16日 星期
当前版: 001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成果转移转化 破除壁垒共建共享

我市用好用足国务院督查激励政策措施

    本报讯(记者 郭若雪)绵碚科技部门日前签署协同创新合作协议,携手共同推进科技交流合作。当天,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重庆市北碚区缙云人文科技城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三方双手紧紧相握时,绵阳科技服务平台“组队”携“绵阳经验”前往重庆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移。

    这只是绵阳探索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又一个落脚点。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绵阳在“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创造典型经验做法且受到国务院督查表扬”等3个方面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为何绵阳榜上有名?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是国家创新驱动版图上的重要一块。“推动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关键在于深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绵阳已探索出了两用技术市场化再研发机制、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协同通用技术标准创新机制、银行与企业风险共担的仪器设备信用贷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绵阳经验”。

    万事开头难。绵阳第一步便瞄准问题核心,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建立完善院地需求对接、改革协作、规划联动等工作机制,打破院地“两张皮”。“一年能形成30项再研发成果!”从入选全国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以来,四川省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已完成近百项技术成果产品化研发任务,推进70余项成果转入企业开展规模化生产。

    一个平台不断有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移转化,关键是什么?搭建双向转化通道。在这里,一边聚集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大学和中科院、中物院等14家科研机构,深挖院所可转化科研成果。“另一边通过设立再研发专项资金,并深挖本地长虹、九洲等30余家企业的创新资源,实现院地有效对接,引导和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技术再研发。”四川省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只是四川省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国科技城吹起了一股“共建共享风”,打破了院地“两张皮”阻碍科研资源向地方经济转化的僵局,为支撑中国创造提供了重要力量。

    从一组数据,能窥见一二。当前,绵阳已全面完成国家授权涉及绵阳的17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和四川省改革方案部署的38项重点工作,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了有效制度供给。

    连日来,绵阳柏瑞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加足马力运转赶制订单。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去年10月通过“设备仪器贷”拿到170万元贷款引进高端设备后,订单量上涨,这样的忙碌已是常态。“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一季度产值达到400万元,比同期增长10%。”

    订单上涨的背后,是绵阳在支持创新改革举措上,不仅速度快、动手早、抓得紧,而且思路清、质量高、后劲足。

    在该负责人看来,由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与中国工商银行绵阳分行、市财政局共推的“设备仪器贷”,不用抵押物、利率低、放款快、贷款期限比较长,在公司设备升级改造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是绵阳的关键一招。那剩下的每一步,都是伴随着国家赋予科技城的使命任务不断升级而生。绵阳率先在全国成立磁性材料领域的标准创新中心,探索构建院地协同、平等合作、开放共享、互惠共赢的新机制,开展磁性材料两用标准研究和制定。

    “5年来,我市企业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107项、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48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国三批次推广56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绵阳经验”都榜上有名。窥一斑而知全豹,绵阳发展的脚步走得格外急且矫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快速出成果,这与绵阳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良好的改革土壤和创新创业的人文因素密不可分。”市委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找准主攻方向,探索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绵阳经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