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3月 23日 星期
当前版: 001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堵”点补“断” 点让机器加速“转”起来

——看疫情下的绵阳工业如何复苏

    □ 郑东明 记者 兰建春

    从2月初订单来了缺工人,近半机器停摆,到如今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企业开足马力释放产能,四川技嘉精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唐力终于长吁一口气:“像是坐了一盘过山车,终于挺过来了!”

    过去一个多月来,像这样的绵阳工业企业还有很多,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绵阳工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节奏,保障战“疫”,生死提速,关键时刻大企业大项目有力带动产业链复工复产提速增效,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很多,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扶力度也是前所未有,一些企业顺势而为探寻新机遇,科技潜能加速释放……这场抗疫之战中,绵阳工业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新变化。

    工业企业快速复工复产加快释放产能

    疫情以来,风云激荡。无论是口罩、防护服、消毒水等医用防疫物资的生产和转产,还是各类生产生活物资的供应保障,绵阳企业都反应迅速。

    绵阳双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生猪屠宰、肉制品联合加工基地。今年春节期间,公司早早地制定了22项防疫和复产措施,让员工安心返岗,各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

    食品饮料是我市工业六大重点产业之一,疫情发生后,绵阳双汇以及仙特米业、光友粉丝等多家本地食品企业均在短时间内复产提速,保障了市场产品的供给和产业链的稳定。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说,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绵阳已拥有所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大类,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优势。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着力培育发展“6+6”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增强了我市工业经济坚实发展厚度。为这次全市打好保障“战疫”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让企业早日复产满产,市经信局分类施策、灵活安排,重点推动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积极复工复产。实施了防控物资生产企业“一厂一组”派驻联络员机制,助力相关企业提高产能。2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已经全部复工复产。

    大企业大项目强力带动产业链复苏

    在复工复产中,绵阳大企业大项目充分挖掘资源和产能优势,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人、钱、物支撑,全力带动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成为筑稳经济的“压舱石”。

    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测温成为第一道“关卡”。但传统测温方式需要“人盯人”“一对一”,面对大规模人流显得有些“招架不住”,“只是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温度就被记录下来”的红外测温仪成了香饽饽。绵阳优可得医疗器械公司红外测温仪4条生产线2月中旬投产后,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很多工人无法及时返岗,人员紧缺。在市经信局的协调下,长虹公司紧急调动近400名员工支援,确保优可得4条生产线顺利投产,仪器产品源源不断地投放市场,进入防疫一线。

    疫情期间,物流不畅以及原材料供应不太稳定,也是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现实难题,“我们得知后,协调民生物流将原材料从外省连夜运回四川,保证一些产业链上的企业满产达产。”长虹供应链平台美菱采购分部副部长廖险峰说。防疫期间,长虹公司在防疫物资、工人、付款方式等方面,积极帮助300多家供应链上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据透露,长虹还将利用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对部分资金链紧张的中小供应链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电子信息产业是绵阳工业的王牌“主力军”,过去1个月,长虹、九洲、京东方、绵阳惠科等大企业大项目全力推进复工复产,保障了产业链上大批中小企业正常运行,这些企业复产后再通过就地就近配套,逐渐盘活整个产业链。连日来,通过上下游,产销供、大中小企业的整体配套协调复工,大大提高了我市工业复工复产的整体效益和水平。

    化危为机,战“疫”催生企业形态创新和智能化升级

    疫情之下,远程应用,各类无接触式数字化智能化需求迅速引爆,我市多家工业企业顺势而为,多款智能服务和智慧产品快速上线赢得市场,成为亮点。

    针对各行业对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迫切需求,58所充分发挥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独特优势,应用全自动红外成像测温报警系统成果,协助多地排查发热者,并联合我市精上缝纫机公司,迅速启动医用防护口罩机、智能热风缝口密封机等急需生产设备研发,从研发到产品下线,仅用了两周时间。

    四川安好众泰科技有限公司今年2月开发出一套可用于监测体温和人体消毒的智能设备,该产品具有全自动感应测温,无需人员操作,超细雾化、消毒舒适等特点,10秒即可同时进行8至10人的测温和消毒。3月6日,公司将该设备捐赠给韩国大邱一家公司,用以协助友邻国家共同战疫。

    2月22日,市经信局携手阿里巴巴及联通绵阳分公司,在全省经信系统率先开发建成“绵阳市抗疫援企在线平台”,为疫情期间绵阳企业提供免费服务,通过线上信息收集、资源匹配和线下经信系统工作专班精准对接,帮助企业解决员工招募、原料组织、物流运输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疫情期间,上线的各类“绵阳造”“抗疫”数字智能产品,广泛运用在医疗、防疫、复工复产等多个领域,不少企业在疫情期间接受免费服务。在“绵阳市抗疫援企在线平台”上,目前已上线企业1009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双创基地等单位90家。

    市经信局副局长勾承宽说,通过这些智能产品的应用,一方面希望促进供需对接,另一方面也希望推进企业变革创新,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以智能制造为例,它不是一个车间、一个工厂的事,需要一个整体体系,方能释放出强大力量。”

    勾承宽认为,疫情暴发从客观上驱动着一些智能化应用场景和前端智能生产的快速发展。疫情之后,能否继续快速发展,则要看谁能更快抓住机遇,挖掘出更多垂直化、精细化优势,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这无疑将是重点。

    这方面,我市已有企业作出表率。2月20日,全面复产的长虹控股再传利好:全球首款5G工业互联网模组在长虹控股旗下子公司爱联科技顺利下线。这款5G模组具备业界领先的传输速率,可广泛应用于5G工业生产线、工业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控制、物流追踪、工业AR、AGV小车等智能制造领域。能够满足工业环境下设备互联和远程交互应用需求,实现智慧工厂全流程的数据采集、数据回传、控制指令收发、监控、可视化应用、设备信息化及数据安全可管可控。

    制造业被看作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在疫情应对和复工复产中,我市充分激活科技城科技科研优势、孵化优势、产业优势,借势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和企业形态创新,推动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展现出“绵阳智能制造”的蓬勃生命力。

    政策帮扶加快落实 助力困难企业渡难关

    工业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前途光明。但眼前,很多企业却无暇顾及,随着产业陆续复工,资金短缺、人力物资储备不足、原材料紧缺等任何一个问题,对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一场火烧眉毛的“大考”,因此,传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道路依然漫长。

    四川技嘉精工2月8日复工后就有订单上门,却苦于缺技术工人,人力资源部经理唐力请老员工帮忙,又四处联系中介机构,向母公司借人,急得团团转,眼看单子接不下来,最后他通过经信部门的企业服务平台,紧急发布信息,陆续招聘到50名技术工人,解了燃眉之急。眼下,公司位于高新区和经开区的车间已全部满产达产。

    针对企业普遍面临的用工荒问题,2月中旬以来,市经信局结合不同行业组织多场企业复工岗位对接服务,“最近我们已梳理出11200多个就业岗位,全力帮助企业招工。”勾承宽说。

    除了招工难,企业的困难还表现在订单不足、生产经营成本高、原材料供给难价格高、融资难度大等方面。面对疫情引发的连锁反应,市经信局梳理出企业需求清单,动员全局力量,一夜之间组建了帮助企业员工招募、原料组织、物流运输、融资协调、经济合作、防疫物资、疫情防控、数字办公、政策落实等服务专班。针对企业提出的政策诉求,采取“一对一”方式帮助,并将共性问题,与市级相关单位、县(市、区)、园区共同协调解决。

    连日来,国家、省、市又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加大减负、金融、财税、稳岗等支持,我市还发布了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政策措施。各级出台惠及企业复工复产的文件政策达65个。

    “扶持政策非常好,要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落地效率是关键。”走访中,有企业负责人直言。为了给企业吃下“定心丸”,从2月下旬起,市经信局要求全市工信系统重点从政策收集宣传、配套政策制定、企业精准对接、政策实施落地四方面,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将企业的感受度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市经信局局长韩晓清表示。

    在一系列强力政策措施支持下,绵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逐步回到正轨。截至3月20日,全市49个新重点项目开工建设;204个项目复工建设,复工率97.6%,其中,38个省重点项目和27个市重点项目复工率均为100%。

    完善产业布局 强化现代制造业稳增长重要作用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空前的支持下,更多的工业企业克服了疫情初期的困难,走上了正轨。“经过这次疫情,可以从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角度,在产业布局上加强扶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有必要从工业规划布局角度上把短板补齐。“一方面在布局上要科学规划,统筹考虑,精准施策;另一方面需要形成一套促进产业可持续、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战平’模式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进而促进全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该负责人说。

    据介绍,下一步,我市还将继续加大力度,加快发展创新产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产业功能区,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绵阳造”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工业在应急时期保供应、复生产、稳增长、利民生的重要作用,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度,不断增强城市各方面的“免疫力”“抵抗力”,助推全市经济加快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