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9月 25日 星期
当前版: 0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恩历史 共创未来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第六届地震纪念馆杯“我和祖国共成长”绘画、短视频比赛圆满落幕

    今年3月至9月,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和体育局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主办的第六届地震纪念馆杯——“我和祖国共成长”绘画、短视频比赛活动,于近日圆满落幕。

    绘画比赛分小学和初高中组,经过评审评出了一等奖各5名,二等奖各10名,三等奖各20名,优秀奖各25名。优秀指导老师23名。优秀组织奖21个。短视频比赛评选出了网络人气奖30名。此次比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陈荣 文/图

    感恩铭记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在第六届地震纪念馆杯“我和祖国共成长”绘画、短视频比赛参赛作品中,许多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了一幕幕抗震救灾和今天发展巨变的对比场景,为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色。

    “五一假期我参观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面对许多无名英雄,我心生敬意,他们的光辉事迹历历在目。作品《希望》讲述了在地震中,无论是解放军还是老百姓,都竭尽全力去救助更多的地震幸存者,体现了人间的温情大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永远铭记这段抗震救灾的历史。”安州区东辰国际学校初一三班古莹芝同学,用真情实感描述了自己创作参赛作品的心路历程。

    三台县刘营职中17级5班陈金梅创作的《我和祖国共成长》,反映了地震过后,在强大祖国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灾区11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绵阳人民富足安康,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一幅幅幸福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平武县七一龙安中学七年级五班李歆怡同学的参赛作品《歌唱祖国美好明天》,描绘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帮助下,重建崭新校园的情景:白马藏族女孩和回族男孩载歌载舞,歌唱祝福伟大祖国,展现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风貌。

    聚焦生活

    热情讴歌新时代新生活

    此次参赛作品内容健康向上,主题鲜明,聚焦发展变化,反映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绵阳各地在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新旧对比,聚焦日常生活,反映出作者身边的先进人物和感人故事。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把对祖国的感恩化为动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三台县刘营职中17级5班李宇亭创作的《我和祖国共成长》,反映了地震虽然摧毁了家园,但无法摧毁重建家园的意志和决心,画卷从一幢幢地震废墟上崛起的高楼,周围绿树成荫,四处鸟语花香,居民家中各类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来反映灾区人民今天幸福的新生活。

    《辉煌70年》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中学7年级冯黎同学的参赛作品,作品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胶卷的形式,记录了70年来的辉煌时刻,画面中羌红自动环绕生成“70”字样,用羌红献礼祖国。前4个镜头记录了羌族地区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展现的新面貌,后4个镜头记录了中国惊人的发展速度,神舟十号,中国高铁,巍峨的天安门,作者通过这些胶卷式的画卷,向新中国70周年生日致敬。

    绵阳财经学校鲜锐创作的《新科技环卫车》,则用科幻一般的画笔,为我们展现了未来新型环卫车的“靓影”:车的轮胎与车厢是分离状态的两个单独个体。用两个个体之间的液压杆和液压支架来承受重力,以此来实现最大化的减震效能。该车用于绵阳城市保洁,不再让清洁工人风里来雨里去,这辆新型环卫车成为绵阳科技城一道靓丽的科技风景线。

    深耕培育

    为“第二课堂”提供生动展示平台

    第六届地震纪念馆杯“我和祖国共成长”绘画、短视频比赛的举行,在全市143所学校掀起了一股铭记历史、感恩祖国、展望未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共征集绘画参赛作品万余幅,短视频比赛除了学校参与外,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支持,有众多的短视频作品进入复赛,社会宣传效果良好。

    “近年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与市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学校积极参与支持,先后举办了摄影、征文、诗歌朗诵、研学教育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比赛活动,开展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工素质培训等活动,既提升了地震纪念馆的影响力和知晓度,也使爱国主义思想,防灾减灾知识教育传播范围更广、效果更佳。绘画是全市各所学校广泛开展的“第二课堂”内容,今年举办的第六届地震纪念馆杯‘我和祖国共成长’绘画、短视频比赛,就是努力探索爱国主义和防灾减灾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的新举措。

    今后地震纪念馆将进一步加大社会教育工作力度,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防灾减灾技能培训等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激发正能量,发挥地震纪念馆教育功能,真正打造成全社会精神信仰的高地,继续为全市学校的“第二课堂”提供贴近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的展示平台。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