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8月 29日 星期
当前版: 0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当“铺路石”情洒援彝路

——记援彝干部、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彭滔

    彭滔给当地群众讲解技术

    □本报记者 李灵越 实习生 蔡雨静 文/图

    38岁的彭滔可能未曾想到,作为一个在绵阳工作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会和彝区结下深深情缘。

    去年6月初,得知我市将紧急抽调64位农业干部奔赴凉山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彭滔在刚做完左手骨折手术4天、与家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后,毅然选择了报名参加。

    他的想法很简单: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希望能深入基层一线,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定要不辱使命,决战决胜,不胜不归!”2018年6月29日,怀揣着铮铮誓言,彭滔作为脱贫攻坚综合帮扶队员,如愿来到凉山州美姑县合姑洛乡沙洛村,开始了3年脱贫攻坚之旅。

    6月的沙洛蓝天、白云相互映衬,鲜花、绿树竞展美姿,淳朴的彝族群众看着新来的援助干部,脸上写满了希望和喜悦。

    彭滔顾不上生活环境的巨大落差,克服手腕骨折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以积极乐观的精神,白天黑夜忙碌在工作中。他首先四处奔走,为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清卡行动、禁毒防艾、空辍保学、土地增减挂钩、彝家新寨、扫黑除恶、外出务工……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背后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在彝乡,改善民生是头等大事。一有空闲,彭滔就走访各个村,不仅拉近与群众“身”的距离,更拉近与群众“心”的距离。当发现洛觉村到采嘎村的河道河水湍急,造成附近几个村的居民出行不便时,他与几位帮扶队员一道,不顾冰冷的河水和刺脚的碎石,在河道上架起了一道简易的木桥,解决了出行难题。当了解到本村小朋友上学路途寒冷后,他积极联系爱心企业为孩子们捐赠过冬十件套,合计价值10万余元;积极对接绵阳一家幼儿园募集200余件玩具捐赠给沙洛村幼儿园,并促使双方缔结为友好互助幼儿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年多来,本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思路,彭滔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从各地单位引进了30余种高山蔬菜种子,并通过试验示范种植和农户零星种植的方式,筛选适合不同海拔高度的蔬菜品种,发放给当地农户,增加了当地村民收入。

    由于出色的专业能力,彭滔被抽调到美姑县产推办攻坚组。他更是以“5+2”“白+黑”的工作劲头,积极投身到全县产业扶贫项目的规划、推进、指导、招商等工作中。《农作乡产业强镇项目规划》《合姑洛乡沙洛村集中安置点乌金猪养殖项目实施方案》《美姑县产业园区及安置点配套产业规划方案汇总》……他主导编制的一篇篇规划,有力地推动了美姑肉牛、美姑山羊、乌金猪、岩鹰鸡、花椒等项目落地落实,为当地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彭滔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8年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个人。谈起彭滔,当地群众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绵阳的援彝干部,好样的!”

    而彭滔也把美姑县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无怨无悔地投入到彝乡的建设发展之中。他说:“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成就彝乡的振兴和繁荣。”

上一篇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