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玉器受沁部位的硬度、密度较低,或者含有杂质的材料、有裂缝的玉器受地下水浸泡、受酸碱土质浸蚀、受地热熏蒸、接触不同陪葬物品等,都会造成玉器某个部位出现受沁。古玉腐蚀受沁的结构特征和老化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明清时期入土的玉器,其浸蚀和受沁相对是比较轻微的。主要表现在器物的边、棱、角出现轻微的残痕以及微黄微黑色受沁。赝品伪造轻微残痕时,采用利器撞击的方法,显现的是锋利的棱角。由于明清玉器入土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渗透受沁比较轻微,一般黑沁色或黄色沁只是在表面。另外,器物如果存在着明显的裂纹,会形成黑黄色线,并且向纵深渗透过渡。
经过上千年埋藏的古玉,一般受沁颜色和透明度会产生变化。红色受沁的初期特征,是从浅红色逐渐向深红色过渡,然后从深红色慢慢过渡到棕红色,直至又变回棕黄色沁。这个时候,受沁严重的部位开始出现粉化现象。同时,玉器受沁以后,原本半透明状态的玉器,逐渐演变为微透明,随着红沁颜色越来越深,玉器微透明度慢慢又演变成完全不透明。
虽然赝品也伪造这种红色受沁,但是用化工染料加工,颜色与真品有明显的色差,造假沁的颜色是从红到棕黑色,这种从红到焦黑是烧烤染色造成的。赝品不但透度没有变化,硬度也没有变化。
真品的黑色沁,是由数条极细微黑色线条组成的,玉器受沁初期出现黑线条,随着受沁的加重,使黑线越来越密集,直到演变为全黑色。赝品采用碳素物质烧烤染色,或用带黑皮料的进行仿冒,真与假的黑色结构、亮度、硬度都不一样。
玉石多存在着一些裂纹,年代越久远,绺裂部位的腐蚀受沁会越严重,边缘会出现锯齿形残痕。一般刚出土的生坑玉器,裂缝内都附着牢固的沉积物,是铲不掉的。裂缝的受沁色向周围扩散,形成从深至浅的渗透过渡。
赝品伪造这种裂缝的受沁,采用的是高温高压的强化染色技术,这种强化染色的线条,显现的是一条红线,没有向纵深渗透的颜色过渡,裂缝没有腐蚀形成的锯齿形残痕,特别是裂缝中有粘性的沉积物。
(据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