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7月 15日 星期
当前版: 0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快看 绵阳乡村振兴“行动指南”来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农业大市,绵阳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备受关注。

    近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绵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这是我市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总纲领”。

    40年来改革不停步的绵阳,如何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开启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张晓谦 本报记者 李灵越 图片来源:视觉绵阳

    重点任务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美丽绵阳·宜居乡村”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八大行动

    ◆乡村规划引领行动

    ◆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行动

    ◆全域“美丽绵阳·宜居乡村”建设行动

    ◆乡村文化兴盛行动

    ◆乡村社会善治行动

    ◆城乡民生保障共享行动

    ◆乡村人才聚集行动

    ◆脱贫攻坚行动

    近期目标

    到2020年——

    ◆与乡村振兴配套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基本建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显成效

    ◆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加强

    ◆“美丽绵阳·宜居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展开,人居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补齐“三农”短板

    描绘乡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美丽画卷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拉开帷幕。全市上下劲往一处使,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立足三农工作实际,掀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潮在田间乡野漫卷开来。

    资料显示:去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302.7亿元,增长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1元,增长9.1%。

    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也要看到,农业综合生产力不强、现代化水平不高、城乡统筹发展不平衡等短板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在绵州大地的进一步实施。

    如何补齐短板,让绵阳山山水水魅力绽放,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规划》应运而生,这份指导绵阳“三农”工作的“施工图”开宗明义指出:围绕乡村规划引领行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行动、全域“美丽绵阳·宜居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文化兴盛行动、乡村社会善治行动、城乡民生保障共享行动、乡村人才聚集行动、脱贫攻坚行动等“八大行动”,以一系列工程(计划)细化重点工作,强化政策保障,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在绵阳全面实施。

    乡村要怎样才算得上振兴?《规划》给出明确“画像”:到2020年,与乡村振兴配套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基本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显成效;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加强;“美丽绵阳·宜居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展开,人居环境整治初见成效;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可头脑发热,想一出是一出,而是要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通过参考文献、调阅资料,各相关部门反复研究,数易其稿,最终才形成,“八大行动”涉及广阔,包含所有农业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

    聚焦六大重点任务

    乡村“五大振兴”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据上述负责人介绍,《规划》围绕这一总要求,明确了绵阳“重点任务”。

    记者梳理《规划》看到,绵阳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即: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绵阳·宜居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产业兴旺任重道远,《规划》对产业振兴着墨最多,篇幅长达25页。提出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围绕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目标,推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要乡村振兴,提升农民朋友的幸福感。”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以第五章建设“美丽绵阳·宜居乡村”中的第四节——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及粪污治理为例,《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当前,一场改厕行动正在各地农村落地开花,不少农民朋友从中感受到了幸福。

    日前,家住三台县协和乡大胜寨村的贫困户王越强家里就喜气洋洋。年初搬了新家,经过几个月的捯饬,家里越来越漂亮,不仅新安了空调,新建的卫生厕所也让一家人特别欢喜。“一按就来水了,跟城里的一样。”记者看到,厕所地板用的是白色带花边的瓷砖,整个空间干净明亮,因为有檀香的缘故,还飘来淡淡香味。

    据了解,随着《规划》落地,这样的卫生厕所在绵阳农村层出不穷。今后,还将更多。

    向“改革”要动力

    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

    根据资料,当前,绵阳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若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仍有约43万农村人口需要城镇化。如何处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双轮驱动’,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2017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差距更大,加之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明显,使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乡村振兴,面临农业劳动力短缺的严峻挑战。

    《规划》专门列出一章,提出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村资源要素活化,提高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新格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该负责人认为,城乡融合,绝不只是图纸上将城与乡圈在一起,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当那些曾经让城市繁荣起来的要素能以比较低廉的成本顺利进入农村发展进程,乡村振兴就不会是一件难事。

    《规划》从绵阳实际出发,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中心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容纳能力,引导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鼓励外来人才到本市乡村创业落户,鼓励农户跨区域乡村流动。探索下乡返乡创业养老落户的户籍政策改革,推动形成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局面。

    在绵阳,去安州区千佛镇游玩的人,总会为那里的转型升级叫好。几年前,千佛镇群众的收入主要靠山木药材种植为主;如今,42家家庭客栈、5家精品民宿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各具特色。水乡风貌仍在,但发展的基因变了,文化、人才、商业、创意,穿过层层山林,汇聚起新的发展动能。

    有了好的“蓝图”,重在组织实施。此外,《规划》还要求,加强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各地、各级要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细化政策举措,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