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绵阳城区临园干道科委立交桥口的七星楼,很多市民耳熟能详,但为什么命名为七星楼呢,很多人都不知道了。
汤毓良的《绵州之谜》一书有考证,七星楼的命名涉及到绵阳的历史和城市规划。
先说历史,清乾隆《直隶绵州志序》:“绵为四塞之郡,山形如斗,襟带三川(以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为襟为带)。又涪水与安水交流,合抱如巴字……斗山,治西十五里,有山形如斗。”其中“山形如斗”大有考究。绵阳水系发达,襟带三川,四塞之郡容易理解,而“山形如斗”切不可解释为山形如斗状,四面陡峭,下大上小。这里的“斗”字,是指绵州的众山布局好似“北斗七星”座:东旗、西鼓、南蛇、北龟四座山包围绵州城,好似“北斗七星”的头部,尾巴从西山(凤凰山)、何家山、普明山向西延伸。
再说绵阳的城市规划布局:绵阳首次城市总体规划始于1956年,由于规模过大,布局松散,未能实施。七星楼的位置出现在1958年的绵阳城市总体规划中。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城北建成了跃进路、涪城路、剑南路(青年路)、迎宾路、绵江路(中段)。在跃进路上有中央四厂,绵江路上有西南缫丝厂、旅行服务社、邮电大楼红、旗宾馆、工矿贸易公司。以上建筑物除跃进路上中央四厂外,其它建筑都分散孤立。这些孤立的建筑物作为城市规划重要路口的坐标,如邮电大楼、红旗宾馆是剑南路、绵江路(今长虹干道)十字口建筑物,而七星楼和地区林业局(今电子商城)则是绵江路、绵遂路和规划中的临园路(当时是蔬菜地)的十字口建筑物。
七星楼的位置和布局与“北斗七星”有关,只不过七星楼在“北斗七星”尾巴的中部,尾部向西临园路、火车站、永兴、成都延伸,因此命名为七星楼。
(本报记者 郑金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