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6月 29日 星期
当前版: 0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飞龙山:红色革命传奇永流传

    雕塑

    纪念碑

    红军碑林

    浮雕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十二师三十四团来到绵阳,驻扎在游仙东宣镇飞龙山。世世代代种地的东宣乡亲们在红四方面军的帮助下打土豪、赶恶绅、建立苏维埃政权,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焰在小山村里熊熊燃烧。虽然最终38名烈士为反动势力所杀害,但他们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却熠熠夺目。84年后,飞龙山山上已修建了纪念碑和广场,让无数后来人凭吊和缅怀。

    热烈欢迎红军到来

    飞龙山,位于游仙区东宣镇以东,海拔700多米,为游仙第一高山。古为夹龙山,公元705年,唐中宗下令将夹龙山改为飞龙山,并一直沿用至今。站在山脚,抬眼望去,满眼的绿色苍翠欲滴,耳畔时不时传来鸟儿的浅唱低鸣。作为游仙第一高山,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让飞龙山成为红军在游仙发展革命势力的重要选择之地。1935年,红四方面军十二师三十四团与当地村民一起,打土豪、破封建、建苏维埃政权……创造了独属于飞龙山的红色印记。

    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成功强渡嘉陵江。随后,红军主力剑指绵阳、江油。为给江油战役做准备,也为抵挡三台、盐亭等地的地主武装,4月初,三十四团战士先后从梓潼石牛、黎雅庙和江油义兴分四路进入绵阳县境内,并且把战略位置定在了飞龙山上。

    4月15日,天还没亮,早春的飞龙山里仍有几分凉意。“红军进村了”“红军来帮我们了”……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飘荡在整个山村里,飞龙山瞬间热闹沸腾了起来。红四方面军十二师三十四团一进村,村民们便敲锣打鼓地热烈欢迎。“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土豪乡绅剥削掠夺,长期靠种地的我们每年收成交给地主后,余粮根本不够养家糊口。”据东宣场镇上老人回忆,当时全村人被地主压迫,一听说红军要来东宣,村民们十分高兴。

    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军装、腰挂手榴弹、脚穿蓑草鞋,近百名红军战士出现在村民们的眼前。那一刻,黑颜变红妆,新的世界打开了,第一次见到无产阶级战士的村民们找到了人生新的道路。村民杨永蛟兴高采烈地给途中的红军指路,将他们带进飞龙山。

    传播红色革命火种

    当时,红四方面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袁永庆率红军驻扎飞龙山,其余兵力沿飞龙山山脊一线布防,以抵挡反动势力,并且将飞龙山原本的老围墙改建为战壕,以防御绵阳三台方向可能来犯之敌。红军在东宣只驻扎了20多天,却让世代农耕的飞龙山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红军在东宣期间,除了时刻防止敌人的进犯外,还不断传播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参加革命。红四方面军十二师三十四团组织了200多名农民在任氏祠堂召开会议,成立飞龙山村苏维埃政府,杨永蛟当选为主席兼游击队长。村里的杨氏宗祠、任氏宗祠以及三清观寺庙等地,成了红军和游击队开会、扎营的据点,打土豪,分浮财,救济贫苦群众,破除封建制度,《盼红军》《迎红军》的歌曲响遍全村……革命的火种如星火燎原般快速在村里蔓延开来。

    在红军的帮助以及革命思想的感染下,东宣一带的群众推翻了地主的压迫,第一次翻身做主人,先后有100余名村民加入这个光荣的大集体。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村里30多名中青年妇女自发组织起来为红军战士洗衣做饭。

    1935年4月29日,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红四方面军十二师三十四团撤离飞龙山,继续西进。红军的离开给了土豪、劣绅们一个可乘之机,他们残忍地杀害了游击队员杨永蛟一家以及三十多名游击队员,还四处抓捕群众,多名村民远走他乡逃命。

    “活埋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游击队,还有后来人。”7月28日,飞龙山地主还乡团活埋了飞龙山苏维埃主席、游击队长杨永蛟。临死之前,这位出身贫寒的47岁农民喊出了气吞山河的口号,令敌人心旌颤抖。而与杨永蛟一起牺牲的还有三十多名烈士,他们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枪决,场面惨不忍睹。

    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虽然还乡团杀害了38名革命壮士,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激励着一代代飞龙山人。

    1952年,绵阳县人民法庭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审判了当年活埋烈士的土豪劣绅。一万多名群众自发来到庭审现场,看到恶人被绳之以法,大家无不拍手称快。虽然烈士已逝,但浩然正义却足以告慰他们的英魂。38名英雄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事迹也在东宣流传开来。

    1997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悼念牺牲的烈士,弘扬长征精神,游仙区区委、区政府及东宣各机关、团体与东宣群众,集资7万余元,在飞龙山山顶修建起高达10米的纪念碑和碑林,据悉,纪念碑高达9.68米,顶部是一颗闪闪的红五星,碑身正面雕刻着红四方面军十二师三十四团进入东宣,在当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历史以及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名字。碑身基座两侧还分别雕刻着飞夺泸定桥、喜迎红军的浮雕。

    飞龙山纪念碑建立之后,成了游仙区红色教育基地,常常有党员干部和市民自发来到此处,了解革命故事,缅怀先烈事迹。每年“七一”前后,东宣镇的党员干部都会开展纪念活动,每年的9月30日游仙区都会在此举行烈士公祭活动。2017年5月,“绵阳市飞龙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被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命名为“绵阳市首批党性教育基地”称号。

    红军在飞龙山的战斗岁月已经过去84年了,但后人从不曾忘记他们的精神。如今,飞龙山山顶有了革命纪念碑,有了纪念牺牲壮士的碑林,新增了专门凭吊烈士的红色广场,成为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缅怀纪念他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岁月。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