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效东(游仙)
“大脚板“,不是因为哪个人的脚板大,而是故乡盐亭的一道美食,因酷似人的脚板而得名。
每年初夏,清香鲜嫩金灿灿的包谷和绿黄的南瓜陆续上市。对于嫩玉米,除了剥下来与大米一起煮包谷稀饭,或者煮饭时整个放在锅里煮,以及整体放进灶里灰烬里利用余热烘烤,前者称为煮包谷,后者为烧包谷几种常见的吃法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做法,那就是很久没有吃过,至今想来还犹如昨日的“大脚板”。
做大脚板,先得去地里掰几个手指掐得出浆的嫩包谷,撕下外皮,把包谷米剥下来,用磨子磨成细细的包谷粑粑,连同从地边摘下的桑叶洗干净待用。再将腊肉切成细末,加入嫩南瓜洗干净切成的细丝,以及少量的食盐搅拌炒匀,接下来就有两种具体做法。
一是将包谷粑粑均匀地涂抹在摊开的桑叶上,再舀入拌好的南瓜丝,然后双手一合,美食就做好了,只等放入锅里蒸。
另外一种就是直接将拌好的南瓜丝倒进包谷粑粑里搅拌均匀,然后再舀到平放着的桑叶上,同样也是双手一合,然后放进锅里蒸。
这两种美食蒸好之后都形似人的脚板,而且做法大同小异,只不过后者蒸的时间要比前者稍微长点,所以都被乡亲们戏称为“大脚板”。
桑叶、南瓜、包谷的清香加上腊肉的香味,吃到嘴里怎能不让人回味?所以端午一过,看见地里青葱的秸秆上陆续长出猩红的胡须结出包谷,便会不由自主想起小时候吃烧包谷和现在经常爱吃的煮包谷;看见田边地角南瓜窝里长出宽大叶子开出艳丽的南瓜花,然后结出小小的南瓜,便会想起过去常吃的“大脚板”。
儿时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美食,仿佛过节一样,今天这家做了给那家端,明天那家做了给这家端,遇到有熟人上门,饱吃几个不算,临走时还要带上几个回家品尝。还有这顿吃不完,下顿接着吃,今天吃不完,明天再吃,只需简单加热就可,有时甚至连热都不加就直接吃,真是方便又简单!小孩们尤其喜欢这样的美食,因为做一次可以连吃几顿,免去了每顿都要烧柴煮饭的麻烦。
岁月无声,我离开家乡多年,也很久没有吃到家乡的美食“大脚板”了。我决计,要开动脑筋,像母亲当年的做法,做一次记忆中的传统美食——大脚板,以饱自己的口福,慰藉我浓烈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