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安峥
一件看似普通的薄型羽绒服,穿上身,摁下开关,不出三秒就能明显感觉到衣服发热——近日,记者走进安州区塔水镇油房村的金象制衣有限公司,亲身感受到了这件充满“魔力”的智能发热外套。
返乡农民工曾军,申请了电热和碳纤维发热服饰数项专利,在智能服饰领域开创了一片天地,其产品在美国、日本等成为爆款,年出口七万余件,年销售额达一千多万元。
曾军是塔水镇油房村人,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深圳从事服装加工。返乡创业前,他一直做传统服装,随着对服装厂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的了解,曾军点燃了创业的梦想。2010年底,在塔水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动员下,曾军带着学到的技术和积攒的资金回乡,租用油房村10亩闲置土地创立了金象制衣厂,成为“农创客”。近十年来,自己赚了钱不说,还当上油房村党支部副书记,带动乡亲一起奔小康。
一次机缘巧合下,曾军认识了一位做发热线的商人。双方合作,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发热服饰,并申请了“碳纤维发热装置及保暖衣服”和“电热保健内衣”专利。
在塔水镇油房村的绵阳金象制衣有限公司厂房内,十余名工人正忙着裁剪、打样、熨烫、电子制作……“新增的订单排至年底了,我们生产出来的服饰全部出口美国、日本。”曾军告诉记者,这些衣服深受国外消费者青睐。记者注意到,这些服饰包括轻薄羽绒服、户外运动服、摩托机车服、打猎服,乃至环卫工、警察穿的工装制服,无一例外的都是材质轻薄舒适。
公司与世界知名摩托车品牌哈雷戴维森、日本大坂熊谷电工株式会社均有业务合作,服装、手套、鞋袜、头套乃至打橄榄球的护腕一应俱全。“接下来我们还想往畜牧业的方向靠拢,生产出能保护初生动物的腰带,对提供小动物的存活率有很大帮助。”曾军说,公司非常注重产品的研发和更新换代。
年近50的曾军每年都会带着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观摩学习,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我就是要让‘安州造’卖遍全世界!”曾军雄心勃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