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海燕 曹博轩 本报记者 彭雪 文/图
万木葱茏,春意盎然。走进涪城区关帝镇清水村退伍军人王森带领乡亲们成立的三木鸵鸟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只见130多只成年鸵鸟正在自己的“领地”悠闲散步,还不时发出“啊啊”的叫声,给原本美丽的乡村平添生机。“这些鸵鸟全身都是宝,在带动村里旅游产业发展、让乡亲们致富的同时,还化解了秸秆焚烧难题。”正在给前来学习鸵鸟养殖技术的山东小伙小张传授经验的王森告诉记者。
清水村是涪城区远郊村社之一,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一般困难群众2户。近年来,为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清水村党支部成立了“80党群共建队”,以“80党群共建队”+公司+专合社+农户的形式,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王森便是“80党群共建队”中的骨干成员,也是专合社的负责人。
“这些都是非洲鸵鸟,跑得很快,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类。”王森说,除了体型较大的非洲鸵鸟,养殖基地还饲养了几十只体型较小的澳洲鸵鸟,“小鸵鸟刚孵出来基本都被买走了,今年已销售了400多只小鸵鸟,后期还要孵出1500只左右。”
说起与鸵鸟的缘分,王森侃侃而谈。2008年他退伍后选择回乡创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养殖鸵鸟前景可观。经过考察后,他花1.6万元买回20只雏鸟,便开始了鸵鸟养殖之路。经过精心饲养,2013年,第一批鸵鸟肉上市,让他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于是,他又加大投入,把单纯饲养肉用鸵鸟发展为饲养、孵化、回收、销售一条龙,让鸵鸟养殖上规模。致富后,王森不忘乡亲们。2013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他牵头成立了三木鸵鸟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发展鸵鸟养殖。专合社免费为社员提供技术支持,待鸵鸟养大后,由专合社负责回收蛋和商品鸟,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去年,整个专合社收入达到580多万元。”王森说,目前,专合社共带动100余户村民入社,现有种鸟300多只,商品鸟2000多只。
“自从加入专合社养鸵鸟后,生活越来越好。”社员刘兰英开心地说,她养了10余只种鸟,去年的纯利润就达到5万元左右,“种鸟的蛋和肉都由专合社回收,统一销售,我们根本不用担心销路。”
走进专合社王森的办公室,摆放在书桌、书柜上的彩绘鸵鸟蛋格外引人注目。王森介绍,为使鸵鸟实现利益最大化,他们不仅销售鸵鸟肉、蛋,还将鸵鸟的羽毛、蛋壳加工成精美的工艺品,投放到绵阳各个旅游景区,“这样不仅卖了商品,也是对我们专合社的一个宣传。”
“我们还将扩大经营范围,建立熟食加工,让鸵鸟养殖真正实现‘一条龙’。”谈及未来发展,王森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