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2月 19日 星期
当前版: 001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协同联动 深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试验田

——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综述(上)

    □本报记者郭若雪

    一盏灯有芯,才得温暖明亮;一座城有“芯”,方能风雨兼程,与时代同行。而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就是绵阳的“芯”。

    翻开中国科技城的建设年鉴,200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为我市探索军民融合新路径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绵阳在全国版图中找准了“航向”。

    2000年到2019年只是漫长岁月的一瞬,历史的足迹,往往在回望中才会更加清晰。科技城建设以来,我市已初步探索出具有绵阳特色的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军民融合已成为绵阳最鲜明的“底色”。

    如今,一个形似五角星的建筑群——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已然成为绵阳新的城市地标。

    正如中国科技城发展逐渐迈入新阶段,以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为重点,努力把科技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以“共建载体”为核心完成好总书记交给绵阳的时代考卷

    毫无疑问,中国科技城是国家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版图上的重要一块。“推动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加快”,重点在于为全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蹚路子”。

    去年,我市在全国地市州率先召开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大会,印发《绵阳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明确全市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发展方向越来越明晰,并细化为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的脚步走得格外急且矫健。

    走得急,源自嘱托重。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来川视察时,专门就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蹚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

    去年春节节后上班第一天,绵阳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我市贯彻落实意见,把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和殷切希望转化为推动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走得急,源自站位高远。200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重大决策,“中国科技城”由此成为绵阳独有的“金字招牌”。

    为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开通了国、省、市“直通车”管理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科技部牵头、19个部委参与的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定期召开部际协调小组会议。

    走得急,源于意义大。我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院企主体,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高质量服务保障国防建设。

    去年,我市通过实施军地一体化建设行动,重点做好保障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推动军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让军地一体化建设更加高效,推动一批国防科研和生产基地全面建成,加快释放国防军工和科研创新潜力。

    以“共享平台”为桥梁加快破除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壁垒

    在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内,100多家军工院所、企业和服务平台的4800多台“闲置”的特色仪器,被盘活了。

    绵阳市赛思新能源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公司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做电磁兼容检测,自己买检测设备需要上百万元。通过仪器设备共享,企业的检测成本节约了6成以上。

    根植绵阳,面向全国。通过仪器设备共享这个这扇门,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了交融互动,催生了更多意外财富,这正是科技城以“共享平台”为桥梁,推进军民融合最期待的状态:从外围切入,不断带动核心。

    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运营负责人陈俊岗说:“我们将共享经济理念引入军民融合领域,将科研院所的仪器设备资源与中小企业研发需求成功对接,实现了政府、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三赢。”

    不只是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还有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国科技城吹起了一股军民融合“共建共享风”,打破了军地“两张皮”阻碍了军工科研资源向地方经济转化的僵局,为支撑中国创造提供了重要力量。       除了搭载体、强保障、给支撑,中心问题环节也在抓紧突破。从一开始,中国科技城就紧紧扭住体制机制,从制约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抓起。

    今年1月,我市在全省市州率先成立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办公室,设立军民融合5个专项小组,统筹推进相应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工作。

    着眼于扩大我市在军民融合发展领域的优势,为将“五大行动”做实,我市还实行市领导联系院所、高校工作制度,构建起军地需求对接、改革协作、规划联动、项目共促的工作机制,建立“需求清单”“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清单”“可联合研发军民两用技术清单”“人才服务清单”四张清单,持续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在中国科技城内,有一个个关于军民融合、全面创新改革“逆袭”的故事正未完待续。

    “营收再创新高!”去年永贵科技有限公司军工销售收入预计占总收入两成以上,而3年前这个比例只有百分之一。“从目前情况来看,3年后,军工销售收入将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公司副总经理刘涛满怀信心地说。

    对于永贵科技有限公司来说,中央实施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是一个重要机遇。在绵阳,像永贵公司这样受益于军民融合发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企业还有很多。

    四川蓝狮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物院与民营企业雅化集团合资成立的公司,主要研发生产军用火工产品。虽然双方合作仅3年时间,但公司目前在该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

    没有的,有了!将死的,活了!弱小的,大了!千千万万个案例的背后,军民融合已成为绵阳最鲜明的“底色”,也正演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大动力源于何处?我市实施一大批首创性重大改革举措,抢抓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机遇,在全国率先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创设军民融合统计报表制度,开展全国唯一地级市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国务院推广的两批36条全创经验中,绵阳贡献6条,占全国经验总量六分之一。

    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关键在于绵阳以“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军民融合示范平台”为纽带,搭建起了金融、人才等多个军民融合发展的支撑平台,解决轻资产、创新型中小企业贷款难、西部地区吸引人才难等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奋斗的时光,总能积蓄继续前行的力量,更大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展望新的一年,站上新起点,推动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朗,这样的信心也愈发坚定。

上一篇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