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7)日,由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和军委政治工作部主办的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绵举行。报告会上,徐文涛、徐申权、吴惠芳、王贵武以及谢彬蓉5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最美退役军人”代表用真实故事讲述军人本色,为在场聆听者立体生动地展示了一幅幅退役军人群体的“最美”画卷。
□ 本报记者 安达福 文/图
徐文涛:
我愿做一根火柴
2004年,我主动辞去领导职务,担起筹建沈阳军区后勤史馆的重任。当时一切从零开始,心中很是茫然,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发现沈阳军区后勤的历史太厚重了,为此,我决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把史馆建成东北战区的红色圣殿,国防教育的生动课堂,军民融合的精神家园。在满腔激情和宏伟目标的驱使下,我既当馆长又兼编辑、设计师、工程师和文物征集员,用不到两年时间,将原来机关废弃的食堂,改建成全军第一座战区级后勤史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红色文化,我又不断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讲解水平,自开馆以来,我先后接待参观200余场次、观众20余万人次,并担任解说。很多人都不理解,说你这个68岁的大校,这样做到底为什么?我响亮地回答:“我愿做一根火柴,用自己的坚定信仰、忠诚担当和人格魅力,点燃每个观众心中的信仰之火。”
吴惠芳:
“第二战场”再建功
“离开军营十多年,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一个党员的使命和担当。”2005年,我结束25年的军旅生涯,告别师政治部主任的工作岗位,自主择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村官,我在很多人的不理解当中,以13年的奋力拼搏,找到了人生答案:真正的战士,战场上是一把制胜钢刀,在建设家乡的“第二战场”,同样可以立马横刀、再建新功!
在随后的乡村建设新战场上,在部队多年的培养和磨练,给了我勇气和底气。在“永联的城镇化建设、乡村社会的现代治理以及农民素养的提升工程”三场战斗中,部队赋予我的能力一点一点体现出来,永联也逐步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在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上,永联村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展现农村城镇化的风采。进入伟大新时代,我将继续当好排头兵,挺胸走在前,努力交上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谢彬蓉:
乐当凉山彝村“兵阿嫫”
2014年,我在网上无意中看到四川凉山彝族地区需要支教老师的信息,这一信息激起了我当年因参军没能如愿从教的梦想,于是我就决定前往海拔3000米的凉山地区义务支教。来到现在支教的学校,我看到的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就更加坚定了我要留下来的信心。因为我想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我就留下来教孩子们知识,给孩子们带去一束光,让他们了解大山外的世界,将来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家乡。我在教学中尽心尽力,教孩子们文化知识,我还像妈妈一样教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他们洗脸、洗头、刷牙,当收拾干净后,孩子们在镜子前看到自己新模样的时候,笑得就像盛开的荞麦花。现在,我的孩子们已经成长为生命中的小可爱了,通村的公路也修好了,进出大山更方便了。我将继续留下来,乐当凉山彝村的“兵阿嫫”。
王贵武:
烈士为国尽忠我替烈士尽孝
“烈士为国尽忠,我替烈士尽孝。”我从1998年开始,先后认了16个烈士的父母为我自己的父母。我为什么要做认烈士父母为自己的父母这件事呢?1998年的一个晚上,电视正在播放抗洪烈士的先进事迹,我就想,如果我还在部队,一声令下,我也要上。战友牺牲,我深知他们最牵挂的就是父母,我要替战友为父母尽孝。就这样,我用半个月时间连跑了四个省,把10位父母一一认下,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每一位父母买一份终身养老保险。认下烈士父母后,我深知肩上的分量有多重,20年来,我总是竭尽全力,努力让父母们过上好的生活。20年的认父母过程,就是我的受教过程,我知道,做这件事的人不是我,我们就是要让全天下人都看到所有的烈士父母,有人为您尽孝。今天,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目标,为天津市所有需要帮助的烈士父母,提供无偿住房养老。
徐申权:
服务特殊岗位永葆军人本色
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干一行,就要钻一行,13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个义务兵到士官,从一个农村青年成为一名专业技师,军队的培养,不仅使我成长成熟,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知识,让我拥有了一份军人的坚定和情怀。2001年4月,我转业回到湖北麻城,当年带着大红花离开的场景历历在目,掂量着自己在部队学到的技术本领,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随后,我便接到通知到市殡仪馆工作,这个工作单位是我之前想都没想到过的,当时我自己心里过不了这道坎。但我是一名军人,即使退役了也是一名光荣的军人,这是我的新岗位,我应该承担起责任。这个工作一般人不愿意干,那我就要把它做好。15年来,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很快熟练掌握了火化操作的全部技术,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每年除夕,我都选择守在单位,因为我始终认为:“军人在部队站岗,脱下军装,我也要站好这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