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刚刚过去的2018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推动绵阳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市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干群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即日起,本报推出“辉煌2018特别报道”,聚焦一年来的发展成绩和成功经验。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方发勇
一个新的“时间窗口”打开了。
走过改革开放40周年,迎来新中国70华诞,站在时间交汇的节点,让人油然而生置身“大历史”的感慨,创造“大历史”的豪迈。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绵阳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由落子布局、精耕细作到开启新篇,时间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
这一年,一个起笔不凡的新时代绵阳发展战略谋划,让局面豁然开朗;一组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经济数字,使当下生机勃发;一次深度对接非洲欧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访,将开放引向全面;一趟趟赴浙江广东等先进地区的考察学习,把改革推向深入;一系列在改革创新中形成的科学运行机制,令未来后劲澎湃……或许,多少年以后回望,面对这一年奋进的场景,人们仍会心生感佩。
2019年,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推动市委七届五次全会部署全面落实的开局之年。
“我们有信心做好绵阳工作!”
岁末,在统一战线建言献策座谈会上、在迎接“改革先锋”载誉归来的绵阳机场、在与战略合作伙伴会见时,市委书记刘超多次表明奋进新时代的“绵阳信心”。
就像是一种预示——
2018年12月29日,穿过漫天风雪,三年交通建设攻坚大会战的重大硕果绵西高速开启试通车,地图上标识公路走向的纤纤一脉,越过山峦、蜿蜒东上——新年伊始,绵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省坐标系中前移了7位。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奋进新时代“绵阳信心”的现实依托
哲人云,历史是触摸未来的钥匙。回望2018,我们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又将触摸到怎样的未来?
这是一份“关于质量”的答卷。
经济总量跨过2000亿元大关,绵阳拿什么匹配新的“身份”?面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绵阳凭什么回应时代?这一年,绵阳的“谋”与“动”,牵动世人目光。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支持绵阳等7个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盛夏之际举行的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响亮确立: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
确定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标定需要把握的“四个时间节点”,确立需要坚持的“六个基本原则”,明确需要突出的“五个主攻方向”——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对新时代推进绵阳发展作出的战略谋划,标注了绵阳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前行坐标和行动纲领。
这幅铺陈在2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的历史长卷,注定当下有为、未来可期。
这是一份“关于速度”的答卷。
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
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2.3个、全省0.9个百分点;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7%,高于全省5.4个百分点,由2017年底的全省第11位上升至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分别高于全国2.9个、全省0.9个百分点……一系列经济指标昂首回升,标注着全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这是一份“关于创新”的答卷。
有时候,在一种状况里浸润已久,会失去对环境的敏感。
“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努力,我们没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为什么没有在创新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为什么顶着中国科技城的‘桂冠’,绵阳经济总量在西部城市中的排位却一度不断下滑?”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上,市委书记刘超一连串的“科技城之问”,让一向沉浸在“中国唯一科技城”的绵阳人心里万般酸楚。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绵阳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肩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示范的重任。绵阳,如何不辱使命?
这一年,推进科技城发展加快发展,成为绵阳人的时代之音、奋进之姿、深沉呼唤。聚焦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壮大创新产业,中国科技城迈上加快发展新轨道;深入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军地一体化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民融合产业培育、军民融合生态优化“五大行动”,军民融合驶向深度发展彼岸;风云一甲子而今再出发,长虹要做在全球受人尊敬的企业,九洲迈上“改革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新征程。
1—10月,全市321家军民融合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1.5亿元、同比增长11%,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3.34%,保持全省领先优势。国务院第二批向全国推广的23条全创经验,绵阳贡献了4条,均与军民融合相关;四川推广的21条全创经验,绵阳贡献了7条,军民融合领域经验均由绵阳贡献。
这是一份“关于温度”的答卷。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一年,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北川贫困县成功“摘帽”,平武贫困县“摘帽”通过市级初审,全市34521名贫困人口脱贫、22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5%。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这是一份“关于担当”的答卷。
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境界,更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
这一年,绵阳强劲推进了一批项目投资、加快推进了一批项目完工,也储备了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的项目;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解决了一批项目推进中的急难问题,也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长远的运行机制:
“一把手”招商机制产生“大官招大商”的实际效应,市级领导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一包到底”为项目进展按下“快进键”,企业投资项目“不见面”审批大大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军民融合发展“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实现需求直接对接,“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谱写县(市、区)“竞合发展”新篇……
……
事非经过不知难,命运何尝辜负过实干者。回望2018,出色的答卷留下这样的鉴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干群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
空前重视、空前支持。开局之年的有利形势,是奋进新时代“绵阳信心”的源泉所在
命运不关乎机会,而关乎对机会的把握和选择。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绵阳,如何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2018年12月26日,中共绵阳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举行。科学研判形势,准确判断走势,牢牢把握机遇,全会对做好今年工作作出系统谋划: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对绵阳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进取、奋发作为,争取更高质量的发展、更快速度的发展,切实肩负起中国科技城和四川第二大城市、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和使命,展现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马克思曾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在一个地区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情势,承担不同的使命。所谓机遇,不过是“历史环境”造就的历史机会。
展望2019,我们又来到一个新的时间节点,绵阳面临“三个空前”的有利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对绵阳的重视程度空前——
绵阳、科技城在总书记心中是“有地位、有分量的!”
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专门就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从战略上理解把握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从战术上制定实施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国务院在对《绵阳科技城“十三五”发展规划》批复中明确指出,“努力把绵阳科技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为绵阳科技城未来五年发展指出了路径,描绘了蓝图。
省委省政府对绵阳发展的支持力度空前——
省委和彭清华书记高度重视绵阳科技城建设,提出“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超常发展”。近期,省委省政府还将出台支持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为一个市州的发展专门出台支持文件,这在全省是罕见的。
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的发展机遇空前——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逼人,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军民融合牵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绵阳军民融合发展基础较好、优势明显,即将出台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为未来几年军民融合发展制定了“作战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机遇之所以重要,在于对形势的判断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否抓住形势变化带来的机会,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
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展望2019,时与势仍在我们一边。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以实干回应时代,用奋斗铸就历史,各种有利条件和利好因素,就一定能兑现为绵阳前行的动力。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是奋进新时代“绵阳信心”的生动写照
“现在的绵阳就像一个大赛场,大家都在竞相发展、比学赶超……”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分组讨论期间,一名代表的发言,引发与会者强烈共鸣。
如果把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作出的战略谋划,看作是为新时代绵阳发展谋篇布局的话,那么谋定而后动,狠抓落实将是当前和今后推进绵阳发展的工作常态。
“树立战略思维,系统谋划抓落实;保持恒心定力,持之以恒抓落实;强化改革创新,善作善成抓落实;勇于担当担责,攻坚克难抓落实;弘扬严实作风,苦干实干抓落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上,市委书记刘超对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一口气”提出五点要求。
实是能力,照鉴本色。回望2018,效果体现在经济指标,速度早已表现于工作节奏。撸起袖子干、挥洒汗水拼,一种创业精神在2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积聚,一种干事激情在548万人民中升腾……
这一年,在督导环保突出问题整改现场、在抗击特大洪灾一线、在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区域……市委书记刘超,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元方挂帅出征、靠前指挥,顶烈日、冒风雪,需要废寝忘食就“不歇气”,需要夜以继日就“连轴转”;市领导带头跑企业、进乡村,一件一件去推动、一项一项去落实。
这一年,在“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图”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引领下,各县(市、区)既自觉服从全局、协同发展,又坚持和而不同、优势互补。百舸争流,各有突破。一些习惯了“慢半拍”的干部,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进行曲”。前三季度,全市县域范围实现GDP1312.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1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7.8%。
这一年,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抓手”,各级各部门马不停蹄奔走、雷厉风行协作。1—11月,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0.4%和26.8%;新签约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78个,到位国内省外资金683.01亿元、稳居全省第2位。
这一年,持续用力全面深化改革,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刀口向内”,通过38个专项改革方案;高新区点对点“保姆式”服务重大项目,创造出“高新服务”……5项改革经验做法入选四川40个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91.17%的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这一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绵阳全方位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借助省党政代表团赴外地考察学习、“川港澳合作周”等平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见缝插针洽谈、借力借势邀请;耕好“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同时,积极融入更大“圈层”,与成都市、德阳市成功签订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1—11月,全市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4.1%、预计全年将历史性突破245亿元。
这一年,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绵阳党政代表团专程赴浙江、广东考察学习,一天跑完七八个点,讨论会就在中巴车上开;座谈会上虚怀若谷、开门纳谏,为民营经济加油鼓劲;发展大会上隆重表彰,连邀请函、奖杯、证书都寓意丰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33条意见,条条都是“真金白银”……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29.75亿元、同比增长9.1%。
这一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人人争做绵阳形象的代言人、个个争当新时代的弄潮儿。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安州区防震减灾局局长何廷超在下乡途中突发疾病,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2岁。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回望2018,岁月已经见证,历史告诉未来,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绵阳人以梦为马、扬鞭奋蹄,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用实干书写了新的历史。
……
千百年来,巍巍富乐山,目睹了绵阳的沧桑巨变;
四十年来,滚滚涪江水,见证了绵阳的每次转身。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在奔涌不息的时间长河中,2019年仍将不舍昼夜,刻下生命前行的足印。
习近平总书记说,“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今日之绵阳,面临最好的发展时期,让我们以信仰、信念、信心铸就精神的力量推开机遇的大门,以一如既往的实干姿态书写新的绵阳答卷,奋力开创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