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烨
积极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清理出532项事项应纳入“最多跑一次”范畴;构建“一窗受理”综合服务模式,9个部门32个政务服务项目在综合窗口委托办理;成立全国首个财税资综合智能服务平台——“税鑫融”,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实践中,我市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尤其是近年来,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再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优化营商环境的顶层设计不断出台。绵阳,俨然已经成为一片打造创新创业的沃土。
改革开放永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发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新的动员令。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蒋玉平在聆听讲话后表示,“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始终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务实的举措,不断优化绵阳营商环境改革,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走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之路。”
深化简政放权 激发市场活力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建。”蒋玉平表示,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但需要“硬措施”来托底。
优化营商环境必须“放大招”。蒋玉平透露,“下阶段,我们将依据我市最新的行政许可清单和行政权力清单,组织各窗口部门再次清理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目录,进一步简化办事指南和办理流程,清理精减审批材料,完善部门审查工作细则。同时,优化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实行‘一表申报、资料共享、容缺受理、同步审批、全程监管’的并联审批方式,将‘服务绿卡’项目、军民融合项目、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项目全部纳入‘绿色通道’服务范围,项目实际审批时间在承诺时限基础上提速50%以上,努力解决部分重大项目落地难、落地慢等问题。”
创新监管方式 优化营商环境
简政放权,行政审批项目、审批流程减少了,但审批事项如何做到更加公开、透明?
深化改革,永不停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监管方式势在必行。”蒋玉平表示,我市正不断探索“管”的最佳方法。
我市一方面配合市场监管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进一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同时,不断健全完善企业投诉处理机制,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实现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
“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蒋玉平介绍,我市将持续推动“联合奖惩备忘录”重点领域全覆盖,建立健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地方协同监管平台,加快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有效归集公示,按照“行业协会自律、中介机构自身规范”原则,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中介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实行中介服务事项和机构清单管理;规范与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检验、检测、评估、论证、代理等中介服务行为,做好中介机构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加强信用信息结果的应用,积极申建公共资源交易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单位;加大政府采购电子化力度,探索政府采购新机制,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市县一体化平台建设。
蒋玉平表示:“我市将结合市情,制定实施《绵阳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促进全市营商环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