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12月 18日 星期
当前版: 0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十春秋 绵阳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绵阳人民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用改革与创新的时代精神与实践,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谱写了辉煌壮丽的历史篇章。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弘巨制深入展开之际,对绵阳改革发展40年的光辉历程、历史成就和主要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系统的回顾和理性的思考,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方向、展望未来,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大事记

    五个阶段

    ◆改革开放的初步探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5年绵阳建市)

    ◆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绵阳建市-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2002年)

    ◆完善社会市场经济,加快国家科技城建设(2002年党的十六大-2012年)

    ◆全面深化改革,绵阳进入新时代(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

    辉煌成就

    ◆经济实现大跨越

    ◆绵阳科技城建设成效显著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人民生活大幅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历史经验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关键

    ◆始终重视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不断促进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推动能力,形成绵阳自我发展的特色与规律

    ◆坚持专注发展的战略定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

    绵阳改革开放40年

    发展历程

    绵阳改革开放走过了五个历史阶段。改革开放的初步探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5年绵阳建市)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绵阳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全面推开。1979年绵阳各县在全省较早出现了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联产到组、水旱统包等多种经营形式的改革试点,到1982年底,全地区普遍建立起包干到户、联产计酬责任制。在城市以企业改革为突破,1979年3月,对新华内燃机厂等20个国营工业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从1982年开始,工交企业开始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同时推动国防三线军工企业在调整中进行军转民探索。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大提高。

    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绵阳建市-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1985年撤地建市给绵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绵阳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改革力度,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一阶段,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市委按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大力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和企业自负盈亏等一系列改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对企业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展开,商业、计划、物价、工资、财政、金融、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改革系统推进,使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展开。在内部改革的同时,敞开大门,对外开放。1986年11月,国务院批准绵阳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市委在推动改革发展中,结合绵阳军工科技与生产转型实际,以“军转民”为主导,创造性提出了实施“科技兴绵”发展战略,1991年又被国家列为“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市。绵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潮。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2002年)

    这一时期全市农村改革主要是巩固完善农村双层经营责任制,壮大村社经济和庭院经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城市企业改革主要从转换经营机制、改革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四个方面展开,绵阳多项改革走到了全国、全省前列,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市、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市、四川省“两个转变”改革试点市。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住房分配、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等也进行了配套改革,到2002年绵阳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在加快改革开放的同时,市委深入实施“科技兴绵”战略,把“军转民科技兴市”作为振兴绵阳经济的基本方针,实施“3115科技工程”,实施四川省委“一条线”战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催生长虹等一大批国防军工企业快速壮大,这些改革创新成就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为充分发挥绵阳科技优势,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作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绵阳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完善社会市场经济,加快国家科技城建设(2002年党的十六大-2012年)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绵阳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在农村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实施“两免”“三补”政策,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经济又一重大改革,2006年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城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在发展中,市委紧紧抓住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这一中心,努力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集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市委、市政府在全力抗震救灾并取得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后,迅速转入灾后重建,提出了“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战略举措,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加快“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人间奇迹。

    全面深化改革,绵阳进入新时代(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改革迈向全面深化新阶段。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2014年7月25日市委六届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确定了196项改革任务,提出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科技城政策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体现绵阳特色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2015年9月,绵阳被确定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重点推进98项国省改革试点,出台了82个专项改革方案,在全省率先构建起“1+15”国资国企改革政策体系,20项改革入选全国、全省典型案例。在创新发展中,市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开展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5大创新体系探索,统筹实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方面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2018年7月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奋斗目标,绵阳正朝着加快建设创新活跃、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兴盛、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坚定前行。

    绵阳改革开放40年

    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是绵阳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全面优化,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翻天覆地,谱写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新史篇。

    一是经济实现大跨越。绵阳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综合实力大幅增强。2017年,绵阳GDP总量首次突破2千亿大关,达2074.75亿元,居全省第二位,是1978年的12.26亿元的169.2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1.66亿元,是1978年的6.17亿元的47.3倍;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8.76亿元亿元,是1978年的3.06亿元的274.1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44.33亿元,是1978年的3.04亿元的310.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0.3:24.9:24.8,调整为2017年的14.1:40.4:45.5,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财政总收入大幅增长。2017年全市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0.59亿元,是1978年的95.3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436.54亿元,是1978年的0.69亿元的2081.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48亿元,是1978年的4.0亿元的278.1倍。

    二是绵阳科技城建设成效显著。2000年启动科技城建设以来,绵阳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助力经济增长、保障国防建设的路子,尤其是在充分释放国防科技潜能、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初步探索形成特色。2017年,全年科技城范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6.8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46.80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7.51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50亿、61亿、60亿的9.8倍、12.2倍和18.9倍。科技城创新示范效应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4.1%、37.5%,军民融合产值已突破1530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超过113万平方米,321家军民融合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城建设正逐步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排头兵”、西部地区发展“增长极”。

    三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改革开放40年,绵阳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从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到招商引资,从引进外商到加强国内、省内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到2017年,绵阳驻外招商分局已达7个,全市合同引进内资项目696个,国内省外到位资金686.58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5亿元,对外投资总量居全省第2位。先后与美国库比蒂诺市、黑山尼克希奇市、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等近25个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城市。党的十八大以

    来,绵阳强化成德绵区域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成功举办科博会、中国(四川)电商发展峰会等大型活动,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03个,外贸企业总数达1098家。为扩大开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0172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13公里,绵阳机场开通45个城市的航线,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50万人次,是四川第二大机场和国家中型民用机场。

    四是人民生活大幅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绵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着力解决就业难题,开展精准扶贫,注重可持续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822元、14752元。城镇新增就业5.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74%。完成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4354套、农村危房改造5263户。全市共有249个贫困村退出、67866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4%。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5天,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森林覆盖率达到53.86%,城市绿地率达到36.7%,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1位。

    五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40年来,绵阳坚持实施“科教兴绵”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百姓享受到更多发展红利。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质量不断巩固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全省领先,高考本科硬上线率和万人比连续17年居四川“双第一”。全市各类高校达到14所,在校本(专)科生14.19万人,高校规模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科技实力雄厚,境内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独立科研院所43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个,高新技术企业23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两院”院士27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万。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6.54%,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70.64%、58%。“十一五”以来,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8项,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文化强市战略进一步巩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绵阳正从文化资源大市加快向文化产业强市跨越。到2017年,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7个,城市社区(街道)文化中心17个,博物馆纪念馆9个,美术馆2个,体育场馆16个,广播电视覆盖率99.59%,城区数字电视转换率100%。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基层网络基本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两级格局基本形成。全市有卫生机构4449个,卫生技术人员3.09万人,卫生机构床位3.63万张,全市医疗资源位居中西部同类城市第1位,是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十佳典范城市。

    六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40年来,绵阳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正确方向,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履行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着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先后开展了“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活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凸现。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绵阳改革开放40年

    历史经验

    绵阳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不仅使绵阳大地旧颜换新颜,而且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这些经过实践证明的宝贵经验已凝结成为全市人民奋力开创美丽繁荣和谐新局面的不竭动力和重要遵循。

    第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绵阳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了无论是改革还是建设都要坚持党统一领

    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权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40年来,绵阳各级党组织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把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动绵阳改革开放的保障工程和动力工程,形成了一批又一批在思想上、政治上成熟和坚定的各级领导层;始终认真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纯洁和巩固了党的组织,保证了绵阳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关键。任何的社会变革总是思想先行,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委先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生产力标准大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大讨论、“两转”试点大讨论、跨世纪发展大讨论等解放思想大讨论,推动绵阳改革发展。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历届市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改革创新意识,围绕不同历史阶段提出的不同历史任务,紧紧结合绵阳经济社会各个时期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思考和谋划绵阳的工作。尤其是建市以来,从“科技兴绵”到“军转民科技兴市”,从“工业强市”到“建设科技城”,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从“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到“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这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都是市委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结果。

    第三,始终重视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不断促进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推动能力,形成绵阳自我发展的特色与规律。绵阳是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重地,以军工科技为支撑的科研创新资源富集,全市通过改革开放来谋发展的战略决策,历来的重要基点都是立于科技资源基础之上。上世纪80年代利用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调整,打响军转民第一枪;实施“科技兴绵”战略,明确把科技资源与产业经济发展整合起来。上世纪90年代,实施军转民科技兴市战略,市委更高标准地实施“3115”科技工程,将国防科研与成果引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0年开始的国家科技城建设,本质上是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地把军工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历史说明,历届市委、政府抓发展的着力点一直是依靠科技资源优势,把经济与科技融通发展作为一以贯之的工作主线与主责,牢牢抓住地方军工科技与生产这个比较优势,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不断创新思路举措,最大限度释放科技潜能,促推经济发展。科技兴绵、军转民科技兴市、建设国家科技城等全局性战略谋划,充分体现了绵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特色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地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跃升奋进,形成可持续的前进动力。

    第四,坚持专注发展的战略定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绵阳的巨大变化用事实证明,无论何时都要以推进生产为根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绵阳的发展进程中,市委始终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兴市强市的主线主业,造就了地方经济发展大格局,用工业的扩量增效带动全市经济社会进步,可以说,没有工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就不可能有绵阳今天的地位和区域影响。绵阳工业发展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与城市的带动作用是决定性的。

    第五,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40年来,绵阳在改革措施的出台和推进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注重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同时注重从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努力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通过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达到以制度与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绵阳改革开放40年进程既是经济社会大飞跃的过程,更是党委政府依据发展水平不断增强、提升民生福祉的过程,人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既是改革发展的目的所在,又是改革破难的动力之源。历史证明,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历史是先行者的实践与智慧,未来是对昨天的继续,改革开放为绵阳开辟的发展道路已经到了新时代的节点上,学习总结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开启未来的新征程是我们必须的责任,也是我们不忘初心、奋力前进的起点。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