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娟
人才培养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2000年8月23日,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立。
回望过去,西南科大走过了创建、创业、发展、崛起、壮大的不平凡历程。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到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从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到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从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西南科大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逐步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西部高校。
事件回顾>>>>
翻阅西南科技大学的校史,其历史也是历经变革。坐落于中国(绵阳)科技城的西南科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前身之一的西南工学院,就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长虹集团等探索联合办学培养人才的改革试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大背景下,“人才”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关键词。
尽管绵阳地处西部地区,缺乏资源,但是蕴藏着实力雄厚的科技大军。因此,在绵阳建设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这对于西部大开发、科技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0年8月23日,经教育部批准,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14所高校之一。学校以开放式办学和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与学校同处一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科研院所,长虹集团等大型企业的人才、实验设备、科研资源进行合作办学。同年12月21日,西南科技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业界观察>>>>
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核心使命,也是大学的最本质的要求。
18年来,西南科大注重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推进学科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声誉,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迈出了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坚实步伐,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呈现出昂扬奋进、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如今,学校已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科性专业结构与布局,以及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工为主,文理兼顾,注重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的学术科研发展格局。而且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本科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5项,授权专利98项,卓越班、创新实践班培养优秀创新人才3600人,学生每年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等系列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500余项。
曾历任西南科大常务副校长、校长的肖正学教授,对于学校的点滴变化,更是感慨万分。他告诉记者,西南科大组建成立顺应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适应了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的建设需要。“西南科大是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它与科技城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肖教授说。
“西南科大人总是敢想、敢为、敢担当,这种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行。”西南科大经济管理学院书记蒋志强教授说,这些年,西南科大不辱使命,勇担重任,发挥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使得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提升。不仅如此,不少毕业生或在校师生积极主动深入北川、阿坝州、凉山州等地参与精准扶贫、关爱留守学生等,助力当地产业和教育事业发展。
市民感言>>>>
“西南科大人敢于创新,能吃苦耐劳,在几次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中,都看到了学校师生的身影。”市民张丽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西南科技大学顺应时代而生,多年来,这所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结合办学”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协同育人理念与改革创新经验具有广泛影响,“据我所知,不少企业和高校到学校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