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10月 19日 星期
当前版: 001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夯实阵地丰富内容打造品牌

我市“志愿服务+”让城市更有温度

    本报讯(记者郭若雪)近日,在体运村路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内,10位老人早早来到这里等候他们的“温暖大餐”。欢声笑语间,志愿者们为老人们端上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可口饭菜。就餐结束后,老人们给“一对一”服务的志愿者,递上一张面额10的“亲和美社区币”,作为本次服务的“酬劳”。

    来自西科大的大学生志愿者谭万琼也获得了一张“亲和美社区币”。通过多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她已经领取到60“亲和美社区币”,并成为体运村路社区爱心银行公益储蓄所的首位“储户”。“志愿服务精神是需要传承的,‘社区币’是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谭万琼说,“以后学习之余,我有机会就会来做志愿服务,争取成为公益储蓄所的‘存款大户’。”

    “爱心银行公益储蓄所”“亲和美社区币”只是我市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微”载体,以“打造特色”为落脚点,创新“志愿服务+”模式的鲜活实例。近年来,我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制度化建设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夯实志愿服务阵地和队伍,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长效开展,让绵阳城市更加温暖。

    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志愿服务组织3834个,注册志愿者30.3万余人,如何让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不打酱油扎下根”?我市积极推行“志愿服务+互联网”,推出绵阳志愿服务联盟网、绵阳志愿服务微信公众号、绵阳市爱心联盟群等7大志愿服务平台,为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实现信息发布、资源共享、参与交流提供便捷通道。

    为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我市着力构建网格化服务体系,在大力完善志愿服务总队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350个,建立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站点300余个,在医院、学校、敬老院等地建立志愿服务实践基础23个,实现了志愿者、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的有效对接,扩大了志愿服务在基层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我市还充分发挥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示范作用,在每个社区初步建立了8支以上的专业志愿者队伍,鼓励引导一元爱心协会、为乐公益、雷锋服务中心等85个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在社区落地,开展社会扶贫志愿者行动、“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同行”志愿服务活动等主题活动。仅2017年,全市在扶老、助残、爱幼、文化、卫生、科技、扶贫、环保等方面就开展志愿服务项目200余个,参与志愿者70余万人次。

上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