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9月 30日 星期
当前版: 0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愿仁爱代代相传

    □田明霞(绵阳)

    我和婆婆妈相处20多年,从未红过脸,更不消说影视小说里那种婆媳矛盾了。婆婆妈个头高高大大,走起路来挺胸抬头,说起话来大声武气,性格更是爽朗,做事大大咧咧。还在老家的小院里生活时,我亲眼看见婆婆南瓜、西瓜是上百斤的买好几十个,堆放得屋里到处都是。

    我生儿子时,婆婆一次就给我们带了8只鸡,两塑料桶的鸡蛋。儿子满周岁回老家断奶时,婆婆带着我们娘俩去集市上购买了整整一编织袋的婴儿用品,还悄悄塞给我一卷十元钞票,说是她不会买年轻妈妈的衣物,让我各人去买。那年春节,婆婆在镇医院输液,我去看护时,医生护士都认为我们是娘俩,而不是婆媳。婆婆宠爱着她的儿媳妇,让我感觉自己就是她的亲生小女儿。

    后来,每次回老家,婆婆都要提前几天开始买肉杀鸡,生怕我们吃不够。我儿子,也就是婆婆的孙子读小学一年级时,公婆带着老外婆,举家迁到绵阳城里居住,每天帮着接送孙子放学,还管我们的晚饭。儿子初中读住校,我们晚餐不再上婆婆家吃,婆婆总是隔三岔五地给我们拎大包小包的吃的,或打的或坐三轮,气喘吁吁地爬上六楼,也不坐下喝口水,就忙着离开,说是不打扰我们的生活,不打断我写稿思路。

    婆婆更是一个慈母,她常对我丈夫周三说:“人有一碗安乐饭吃就可以了,不用那么劳累辛苦,你的身体,也不是那种可以

    劳累的人。”有时也对我说:“你能写好多是好多,莫那么拼命。实在累了就回家,家里能供得起你们吃穿……”对婆婆的这个论调,我很感动但不苟同,活着都不易,有个段子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帮你承担罢了!”是啊,有人吃着安乐饭,必定有人在艰辛奋斗。

    其实,婆婆年轻时也很能拼命,她希望儿孙能一辈子平安健康。这缘于婆婆的一生并不平安健康,她经历过从富家小姐到家破人亡的时代悲剧,经历过从钢厂播音员到农村妇女的改造和磨难,经历过从城镇姑娘到农家媳妇的缺吃少穿,还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女之痛。更经历着病魔缠身的疼痛艰难!但我从来没听婆婆说过苦,喊过痛!婆婆40多岁患恶性肿瘤重病到川医做了直肠手术后,常年顶着一个“将军肚”,行动不再便利,昔日的美貌也随之消失。然而,她一直坚强快乐地活到年近八旬,亲眼见证儿女们成家立业、亲眼等来大外孙的女朋友到病床前看她,盼来小孙子日渐懂事考进大学。

    婆婆晚年画了10年的画,临终前一个月,她都还到老年大学学画。临终前10天,她也在画画。她一颗心都扑在了画纸上,对绘画的热爱,延续着婆婆的生命长度,充实着婆婆的生命厚度。她生前办过几次画展,为此上过报纸和电视。我和婆婆几十年如一日的相敬如宾,因为我们都有边界意识,互相尊重各自的生活方式,许多时侯,我忙采访忙写稿,见面时人累得不想多说话。但我在默默地观察思考,默记着她的爱与坚强。

    婆婆去世前半个月,已吃不进食物了。丈夫和大姐流泪央求她去医院,可婆婆说,就算拿绳子绑着,也不去医院!我们又说请医生来家里给婆婆输入一点营养品,但她也坚决拒绝。婆婆去世前3天,我感觉她的日子不多了,请小区的裁缝给她做了全套的“老衣”,她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公公说的:“坚决不要送我去医院!”婆婆最后的选择,都是以不给老伴和儿孙们添麻烦为标准。这一年多来,她知道自己快油尽灯灭了,但我们问安时她仍旧笑着对我们说:“好着呢!好着呢!我不吃药,我还吃了绵阳的米粉和凉粉,不忌嘴,你们莫要牵挂我!”

    婆婆年轻时个子高挑,是个漂亮的乡镇姑娘,而公公比她个头还矮,还是农村人,在那个年代,非常罕见,但公公读过书,有学问,他们相亲相爱50多年。婆婆经常夸公公:“周大爷人老好、很孝顺、手又巧、脑壳更好用!我这副烂身体,全靠他开的水水药给保起的。”其实大智慧的是婆婆,当年她出嫁时,陪嫁的竟然是一个寡居老妈,最后,也是公婆给老外婆养老送终的。婆婆这辈子活得很值,能干仁爱的丈夫一直包容照顾着她。她曾说,她不大会带孩子,周三她们三姐弟,基本算是公公带大的。儿女也都很孝顺,她聊天时常回忆说:“我大女儿18岁刚工作,我就犯病了,是大女把我接到绵阳城里医病,就住在她借来的宿舍里。第二年我大妹也得了这病,可惜了,那个比我漂亮比我能干的兰妹妹,缺少照顾,不多久就去世了!”

    婆婆说起自己娘家人那半个世纪的沉浮,滔滔不绝,夹叙夹议,就如说书人在讲评书,那么引人入胜,但我从来没看见过婆婆发脾气。到后来,婆婆身体每况愈下,她的煮饭权被公公接管,我每次去那边看望她时,时常都见她从画画的桌子边起来,给我们拿水果瓜子,与我们聊天,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忍忍忍,饶饶饶,忍字更比饶字高!”

    20多年来,我只见婆婆流过一次泪,就是在教育孙子努力读书时,被淘气倔强又会扯筋的聪明小孙子给气哭了。我很难过,儿子是我亲生的,但小儿难教,很多时候遇到教子矛盾时,我找不到原因。我们婆孙三代都与众不同,公婆和丈夫周三都是用左手拿筷子吃饭的人,我做文章也总爱从别人不易察觉的地方另眼入手,儿子作为我们的后代,有些与众不同,也在情理之中啊,我们惟有用爱心、细心和耐心慢慢地陪着他成长为栋梁之才啊。

    在潜移默化中,婆婆将她的性格基因植入给了我们:孝顺、仁爱、感恩、坚毅、团结、智慧……我也希望这些性格基因能传给下一代,甚至代代相传!

上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