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长大的你还在玩玩具吗?说起玩具,你一定会认为那是小孩子的专属。但对于古人来说,他们也有爱不释手的“玩具”,一块玉、一串珠、一把壶都能成为他们把玩的对象,我们叫这样的“玩具”为“文玩”。
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流行的“玩具”也不一样。明、清时期,宣铜炉就是文人雅士喜爱的“玩具”之一,它代表着独特品味和生活情趣。如果“宣铜炉”这个名字你没听说过,那么“宣德炉”你一定听着耳熟,宣铜炉,又称宣德炉、宣炉,它有两个含义。
一个是指明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传说宣德年间,暹(xiān)罗国进贡了一批风磨铜,朱瞻基下令参照宋代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反复提炼8至12次后铸造出3000件香炉,即宣德炉。这一说法被大多数人接受,但真实性有待商榷。明史中不见记载,至今各大博物馆藏的宣德炉也没有一件被公认是真正的宣德炉。二是指流行于明清的文玩“铜香炉”。宣德三年(1428年)铜香炉铸成之后,当时的监造者有将原来的工匠集中再次铸造铜炉,但铜质终不同前,明中后期至清、民国皆有仿制宣德炉,真宣传世绝少,宣德炉便成了铜香炉的通称。
“李曲江制”鬲式炉
鬲(lì)式炉一般平唇口沿,而此件口沿一周起线,平沿内倾,恰如明式家具案面边抹均匀的“栏水线”,抑或边角的“阳线”。
再看口沿下方束腰亦起线作弦纹,且是双弦。束腰双弦连接下方素圆鼓腹,三足外撇。底部“李曲江制”四字柳叶篆书款。
整炉一气呵成,线条连贯而又精神饱满,可谓简洁中蕴含着精炼的细节。
“淡宁”款冲耳炉
款识篆书“淡宁”,布局饱满,结体长方,寓意淡泊宁静。此炉器身较扁,薄唇外侈,短束颈,垂鼓腹。双冲耳较薄,势外倾,耳洞半圆。
底承三短乳足,势外撇。经年累月的焚香、盘养,包浆深沉、厚重,外壁黄中闪黑,内壁漆黑油亮,铜质精炼。
“巴格仿宣”款钵式炉
圆浑饱满,状如宝珠,玲珑致美,而同为亮点。此钵炉口径、器高相等,上下相称,比例掌握精准。
口沿向内翻折而收,通体现红皮,稍淡于枣皮红色,多称猪肝色,娇丽不造作,宝光内敛。包浆莹润,抚之绵滑,光亮可鉴。
圆形底,底心微凹,开方框,镌刻“巴格仿宣”楷书款。
“小宣铜彝炉”
也称“迷你炉”,大者口径不逾八厘米,小者不足三厘米,重量多为两百克以内。形制多样,灵巧活泼,令人爱不释手。
文献中关于小宣铜彝炉的记载,可在明人的笔记、小说、戏剧中见到。文人士夫们结伴郊游,山宿在外,必带备具匣,小宣铜彝炉就是备具匣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可以把玩、焚香、品香。
宣铜炉有一种简约之美、内在之美和诗意之美,把玩摩挲宣铜炉是明清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使人们从中得到心灵的享受和满足。
(田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