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桥臻
“成为一名援藏干部,不仅仅是个人工作角色和场景的转换,更是承载藏区人民的一种期盼。”我市第三批援建壤塘工作队队员杨敬这样理解自己的工作。
杨敬,市农科院党政办公室主任,2016年9月,经过主动申请,他远离家乡,奔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变身”为壤塘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生产模式落后、交通不便、环境恶劣……来到壤塘后不久,面对这个贫病人口超过70%的国家级贫困县,杨敬和其他干部一样,很快就能随口说出壤塘发展中的一个个困难。
现实残酷,但脱贫攻坚要取得决定性胜利,协助壤塘搞好产业发展却是必然路径。在壤塘县委县政府提出“粮、油、菌、药、畜”的农业发展思路后,杨敬便开始着手实施各项事务。
很快,杨敬有了思路:就是先用科技项目为壤塘农业筑一个巢,再引来企业这只凤凰。
不过,想要在陌生而艰苦的地方“筑巢引凤”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杨敬是农业科技专家,但真正在藏地农村开展各项工作困难却是不小,语言不通、基础资料不够等等问题接踵而至。“这个时候,任何知识和经验都不起作用了,要将最初的想法真正落实,只有一条路,学习藏区干部,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怕苦咯。”杨敬笑道。
于是,杨敬主动学习当地语言,与当地干部、村民、贫困户座谈,“说壤塘话、干壤塘事、做壤塘人。”杨敬说。真心真情意,渐渐的大家都认识并认同了他这个绵阳人。
同时,杨敬积极联系壤塘本地相关企业,做好发展规划。
几个月后,壤塘一个以芍药、百合种植为主的农旅结合示范基地正式开始建设,涉及面积300余亩,这个基地依托绵阳市农科院的技术优势,利用“科研+公司+农户”的模式,成为壤塘种植和旅游结合发展的示范。并且,和杨敬最初的设想一样,这个项目成功争取到四川省科技厅的药旅综合项目,获得项目资金150万元,这为壤塘特色农牧产业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和巨大信心。
2018年,壤塘的春天多了一片片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美丽的花海吸引了不少赏花游人。当然,花香过后,壤塘的农民更获得了沉甸甸的收获,这些油菜,每亩每户增收达600元。这些油菜,是绵阳农科院根据壤塘的气候条件专门选育的品种。
在杨敬的全力助推下,绵阳市农科院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院县合作协议》,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在壤塘试验示范;截至目前,院县联合共建高原特色农牧业试验示范基地已经有了4处,示范面积超过5000亩。
2016年底,杨敬对壤塘不遗余力的推广,让绵阳一家食品企业对壤塘发展食用菌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尽快促成项目投资,杨敬带着这家企业负责人,走遍了发展食用菌的乡村。最终,这家公司与壤塘县人民政府签订1020万元的投资协议。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期农旅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已经正式建成,在美丽的国道317线上,终于有了第一家壤塘境内的集餐饮、住宿、现代农业示范为一体的标准化的示范基地。
之后,杨敬继续促成了绵阳市扶贫开发协会组织10余家知名企业来壤投资考察、宣传和推介壤塘。促成了长虹集团长美科技公司、四川颐江科技有限公司到壤考察,目前长美公司已经把壤塘牦牛肉销售到成都、绵阳等地。“只要有企业到壤塘考察,壤塘的资源优势就能得到推介、壤塘的资源禀赋就一定能得到认可,资源优势就能变为发展优势。”杨敬说。
如今,杨敬嘴里说得最多的是“我们壤塘”,“我想家的次数其实并不多”。杨敬说:“我一天想得最多的是,这家企业好像我能联系上,是该想办法怎么把它引进壤塘了。”援藏两年来,杨敬碰到过无数软钉子、硬钉子,但他从未气馁,也从未后悔曾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