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落实省委关于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各项决策部署,我市各级各相关单位群策群力,决战决胜,全力打好对口援藏援彝硬仗,涌现出一批优秀团队、先进个人。即日起,本报推出“群策群力决战决胜,打好对口援藏援彝硬仗”系列报道,充分展示绵阳对口帮扶单位和新时代援藏援彝干部人才的良好精神风貌,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引领,推动绵阳对口援建和扶贫协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本报记者李桥臻
这里是阿坝,与绵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情缘相结的地方。自2012年7月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壤塘两县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系列部署要求,倾情倾力帮扶,提出要把对口帮扶工作做成全省的示范和标杆。
6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将红原、壤塘作为我市“第十个县”来建设,突出科学援藏、务实援藏、真情援藏,在资金、项目、人才、教育等方面全力支持,仅2017年,我市对口帮扶资金达5382万元,实施规定工作帮扶项目21个,自选工作帮扶项目36个,为藏区贫困县脱贫奔康作出了“绵阳贡献”。
产业发展增强受援地发展动能
过去,受高寒气候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壤塘县宗科乡海拔3000余米的河谷地带,只能种出青稞,如今,一到春天来临,金黄色的油菜花就在河谷内随风摇摆,惹人沉醉。
在绵阳援建单位的帮助下,壤塘县“双低”油菜试种成功,种植油菜亩均增收600元左右,目前,全县已种植优质油菜2400余亩。
针对阿坝红原、壤塘基础条件差、发展不均衡等特点,我市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产业发展摆在帮扶脱贫攻坚的首要位置,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扶持当地全域旅游、特色种养、农畜牧业、农村电商等发展项目,增强受援地“造血”功能。
投入1500万元援建资金,建设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总社等就业创业项目,全面覆盖两县34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清产核资“股份运作”模式,2017年实现了户均股权分红增收700元。
同时,组织绵阳雪宝乳业等20余家企业与受援地洽谈合作,其中,8家企业协议投资5000万元,发展产业园;规划投资2000万元的绵壤农旅结合示范园于今年7月投入使用。
此外,我市帮助受援地建设电商平台,在绵阳、成都开设了壤巴拉品牌专卖店,2017年度电商平台销售收入超过380万元。
民生改善提升受援地民生福祉
在壤塘县吾依乡西西村,一座座具有藏族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县山脚平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是我市援建的定居点,99户贫困牧民有了安全温暖美丽的家。
我市把改善受援地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点,投入资金4200万元,解决了红原、壤塘等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285户贫困户的住房改善问题。累计投入15347万元,新建暖棚778个,新建、维修牧道280公里,新建板涵桥45个;完成壤塘自来水厂升级改造、改造自来水管网80公里,建成红原集中供暖设施。
为提升红原、壤塘两地医疗水平,我市选派80名医生协助当地医院上档升级,支持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提标创甲和标准化建设,帮助受援地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帮助红原、壤塘县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二级乙等疾控中心,建成藏区县级医院首个ICU。
分别投资2400万元、400万元的红原县人民医院、藏医院已成为“高原明珠”,藏区人民看病不再难。
如今,在红原和壤塘,随处可见与绵阳有关的元素。医院、饮水工程、县城风貌改造、暖棚、牧道等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实施,给当地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变化。
智力服务夯实受援地人才支撑
扶贫先扶智。我市坚持物资帮扶和智力支持“两手抓、两手硬”,实施干部人才培优工程,促进两地的党员干部、专业人才和在校学生双向交流、共同提升能力。
近年来,我市选派60多名优秀的干部、120多名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藏区一线工作。累计接受200多人次藏区干部来绵挂职锻炼、进修、学习;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100余人次到红原、壤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目前已培训8000余人次,努力为受援地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清晨7点,支教教师龚仙彦早早就出现在壤塘县寄宿制小学的校园里,陪孩子们锻炼、洗漱、聊天。2014年“绵阳班”在此设立,需要有经验的绵阳籍老师来教学,本该返绵的龚仙彦毅然决定留下。“当地多数孩子不会汉语,必须天天陪着。”龚仙彦说,通过陪伴式教学和尝试“小翻译”“兵教兵”的教学模式,孩子们的汉语能力进步不少。
我市还坚持教育资源共享,每年招收60名藏区学生到绵阳名优高中入学,极大提升了本地学校的吸引力,改善了教育环境。
千山万水,隔不断绵阿两地的深深情谊;茫茫草原,挡不住绵阳干部的援藏脚步。未来几年,绵阳将继续为阿坝红原、壤塘脱贫奔康,创造美好明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