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6月 12日 星期
当前版: 0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研院十大平台催生“科创之材”

构建创新资源平台探索科技成果转移3.0模式

    □本报记者 郭若雪

    随着6月8日,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在绵正式启动。这一“诞生记”背后的真相是:中国(绵阳)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这座孵化科技创新成果的“中继站”,不断延伸完善“科技创新链条”,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目前,工研院已建成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北斗开放实验室·中国(绵阳)科技城分实验室成果转化及创投孵化基地、国家级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客空间、科技城军民融合检验检测联合体等十大平台,以“互联网+人才”的创新模式,因地制宜地建立起“虚拟研究所”和“注册工程师”队伍,形成强劲“科技磁场效应”。

    刚刚“横空出世”的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则为工研院的“科技创新链条”补充了关键环节,通过打破行政、技术、市场、信息等壁垒,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中“挖”出来,使其变成实实在在接受市场调配的商品。

    全国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在全国重要城市增开“连锁店”,让全国的创新资源与绵阳建立链接关系,立足平台对接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成果,铺就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快捷通道,促科技成果与科技企业“联姻”,打造创新升级版。

    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则将重点瞄准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突出国有大型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推动实现军民融合向多领域、跨行业对接,促进军民资源深度融合发展……八仙过海,十大平台各显神通,而这其中,既有找准“堵点”和“痛点”,服务科技创新的“店小二”,更有打通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传输带”以及挖掘科技创新资源的“掘宝者”。

    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工研院以创新资源平台建设为支撑,完善科技创新生态链。“现有的科研成果,一般距离产业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实验室技术要变为现实生产力,很难一蹴而就,还需要补上‘再研发’环节,才能转化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工研院党委书记、理事长祁权生表示,再研发中心的正式启动,为工研院探索科技成果转移3.0模式提供“立体式”创新空间。

    而什么是科技成果转移3.0模式?祁权生介绍,目前,我市已完成科技成果转移1.0、2.0模式的基础配套设施,拥有了一批大而全的创客空间以及科技服务机构,并孵化了一批有市场、有技术、有品牌的“隐形冠军”和“单打冠军”企业,助力我市全速驶入“创”时代。在此基础上,探索科技成果转移3.0模式,以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借力创新资源平台、科研院所等“高端大脑”,编织一个覆盖面广的“资源网”,为企业、技术、成果、科研院、金融机构之间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高效率的资源对接,高频率的合作研发,为工研院“转型出关”铺平道路。今年,工研院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专业化、市场化方向,以技术转移、转型改制和开放合作“三大坐标”定位工作全局,加快建立集技术研发、技术转化、技术服务、技术配套、技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用活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现如今,在绵阳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之上,工研院正通过十大平台播下创新种子,助力其长成“科创之材”。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