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4月 10日 星期
当前版: 0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志愿者,就是为了把爱心传递下去

    转眼间已经10年了,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从“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找到了人生价值。地震发生后,我到绵阳九洲体育馆做了几天志愿服务,短短几天对我的触动非常大,真真切切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无私帮助的温暖。看到很多人失去了家甚至生命,我觉得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因平武灾情较为严重,需要大量的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我就带头组建了平武第一支志愿服务队。

    组建志愿服务队后,我们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服务中,主要是对受灾群众进行疏散和心理辅导,特别关注那些因灾失去亲人或者致残的孩子。为了彻底摸清这个群体的实际情况,我还专门到南坝、水观乡以及石坎等重灾区走访收集他们的信息。同时,我们主动与爱心人士进行对接,完成了59对孤儿和爱心人士的结对帮扶,争取到社会帮扶资金20余万元。我自己也抚养了4名孤儿,他们都已完成学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从一开始接触这些孩子们,我就引导他们要懂得感恩、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双手去打拼,用脚踏实地的奋斗来获得美好的生活。10年过去了,我还与很多孩子保持着联系,他们现在也接过这份事业,并将爱持续不断地传递下去,我欣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2009年,我来到了报恩寺社区,并逐步探索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为什么要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一是平武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报恩寺,有深厚的报恩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地震中很多好心人无私帮助我们,我想就是要用行动来回馈这些好心人的帮助。

    10年来,我们的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已有900余人,受助者达数十万人次。我们社区现在有20个义工组,服务内容涵盖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什么难处会很快解决。比如去年,我们组织社区经验丰富的木工匠人等组成党员志愿服务突击小分队,义务投工投劳帮助贫困村两岔河村的贫困户修房子,大家奉献爱心,没有一点怨言。

    这些年来做志愿服务,“报恩寺旁边有一群报恩人”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社区文化,很多接受了我们帮助的受助者现在已经变成了助人者。特别是我们社区成立的余长发基金:社区志愿者们义务照顾这位瘫痪在床的老人3年多,有感于志愿者们的倾心帮扶,老人在临终前将他20个月的抚恤金留了下来,成立了余长发基金。而余长发基金的受益者肖光礼自愿签订了协议,去世后捐献眼角膜。像这些感人的故事,真的是太多了……

    我们现在正努力打造服务型、自治型、文化型、感恩型、和谐型“五型社区”,将社区打造成一个爱的强大磁场。我们社区现在已经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态势,小爱正逐渐汇聚成磅礴大爱。近年来,我们的志愿服务也逐步走出社区,利用文化三下乡等契机走向各乡镇,在各地大力弘扬感恩文化。

    回首过往的10年,我感谢组织的关怀,感恩各界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倾心帮扶,我可能还没有找到人生的努力方向,也不会过得像现在这么充实有意义。未来怎么走?我要继续将志愿服务、感恩文化传承下去,继续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对得起这些年来一直关注我们的各界爱心人士。

    □讲述:李海燕(平武县报恩寺社区党委书记)□记录:记者裴玉松

上一篇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