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12月 19日 星期
当前版: 001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规划建设集中发展区是推动绵阳城市永续发展的长远之计、根本之策、战略之举——

一把打开科技城资源“宝库”的“金钥匙”

    涪城区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位于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核心区,是北翼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面积24.5平方公里。试验区瞄准建设“生态至美科技至伟”城市新区和国际化现代化城市新中心,总部城、新型工业集中区、基金小镇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为确保今年科技城集中发展区“5平方公里核心启动区全面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视觉绵阳·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邓雪琳

    规划建设集中发展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着眼科技城建设和绵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推动绵阳城市永续发展的长远之计、根本之策、战略之举,是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奠基性工程、战略性工程、引领性工程。

    长远、根本、奠基、引领……铿锵的词语,筑起的是规划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战略高度,背后隐藏的更是中央、省、市将科技城锁定为落实国家、省、市重要战略部署主战场、主引擎、主平台的坚定决心。

    如何担负国家使命?

    让科技城引领绵阳“加速跑”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战略决策。从那一刻起,绵阳被认定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重大战略的重要支点;也从那一刻起,绵阳肩负起国家使命,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的探索征程上,昂然前行。

    “科技城”为何会选择绵阳?“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先后在绵布局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气动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和“三线”军工企业。随后,依托“三线”资源,长虹、九洲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军转民”企业迅速崛起,逐步形成了绵阳这座城市巨大的科技“宝库”。

    科技城建设17年来,探索从未停止。如何打开科技城工业、军工、科研等宝贵资源的“能量库”,“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就是这把“金钥匙。”

    “作为国家唯一批准建设的科技城,规划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是绵阳对未来发展的精准认知。”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何林泰介绍,集中发展区建成后将聚集大批科技资源、产业和人才,随之带来的科研创新、成果孵化和转化等巨大效能,会形成“溢出效应”,激活每一个创新细胞,并最终带来整座城市的发展转型,真正实现让科技城引领绵阳“加速跑”。

    怎样带动“率先突破”?

    打造绵阳新时代发展强大引擎

    2012年末,省委省政府提出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努力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家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时间,科技城如磁石般吸引了各方的目光。面对重重机遇,绵阳如何勇担“川B”责任,努力在四川次级突破中呈现“一马当先、率先突破”的态势?

    为此,绵阳划定路径:规划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将其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创新支点,四川省科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先行区和国家科技城建设核心载体、绵阳城市新中心”。

    “科技城要取得更大的突破,就要找准建设焦点,集中发展区就是这一关键焦点。”何林泰认为,集中发展区所带来的科技产业、经济等集聚效应,将释放出巨大动能,成为绵阳新时代发展的强大引擎。

    发展的定义不止于此,实现“率先突破”,民生也是重头戏。“过去绵阳城市空间格局呈单核模式,很容易在交通出行、生态环境、生活品质等方面出现弊病,而建设集中发展区将最大程度实现城市有机生长,达到旧城城区修补、生态修复的‘双修更新’局面,惠及更多百姓。”作为国内设计方面的专家,曾多次参与我市规划设计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孙彤这样说。

    国家交付使命、省委省府委以重任、百姓赋予期盼,集中发展区建设的这四年里,绵阳不负重托。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科技人才、企业、新技术,从这里起跑,奔向国际舞台。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