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11月 28日 星期
当前版: 0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建做引领 帮扶谋发展

——平武县龙安镇创新“1+5+N”社区帮扶模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党员志愿者为贫困户硬化院坝

    党员志愿者们对贫困村环境进行大整治

    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之基。党的基层组织最贴近群众,是党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党的思想阵地最前沿。今年以来,平武县龙安镇针对全镇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的实情,在落实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中,创新了“1+5+N”社区帮扶模式,即1个核心(党建做引领)、5大功能(联建、服务、示范、教育、发展)以及N个改变(组织力量、民生基础以及群众满意度等6大能力得到提升)。在该模式下,全镇6个社区通过支部联建、结对帮扶等途径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其中,东路社区、西路、政府街、汇口、南岸5个社区对口援建莫鱼沟村,报恩寺社区帮带两岔河村。

    试点以来,该模式有力地助推了全镇的扶贫攻坚等各项事业的开展。

    □本报记者 裴玉松 文/图

    A

    扭紧1个核心党建做引领

    在结对帮扶中,6个社区十分注重发挥党员在助推当地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助力当地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社区通过集中最强力量、采取最硬措施、整合最大资源,确保党的力量始终挺立在生产发展的最前沿。

    落实结对帮扶,建强发展“排头兵”。紧扣脱贫攻坚排兵布阵,选取精干力量建立6支党员志愿联合服务队,解决村社发展力量薄弱、发展干劲不足等难题;社区党员采取“多对一”“一对一”等方式结对帮扶,使广大贫困户在政策宣讲、生产发展以及危旧房改造等的帮扶力量更强。

    健全组织体系,完善村民自治。针对近年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总结了“两委”交叉任职、“公推直选”“四议两公开”等多种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实践模式;进一步完善村级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提高村级治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明确目标考核,层层压实责任。在实施结对帮扶中,龙安镇以实施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为抓手,把党建促脱贫工作列入党建清单管理和党建目标责任考核,层层压实责任;扎实开展新一轮“三分类三升级”等活动着力整顿村社软弱涣散党组织,并分类施策开展整顿,以尽快转化升级后进党组织。

    龙安镇党委书记郑茂君告诉记者,针对两岔河村党组织战斗力涣散的情况,他们大力推动报恩寺社区党委与两岔河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指导帮助两岔河村党组织及村委建设。经过近一年的帮扶,加强了该村服务型党组织的战斗力,切实提高了“发展经济,建设新村;化解矛盾,建设和谐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通过结对帮扶等有力措施,有效地激发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和村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以及党员志愿者们舍我奉献的精神。也正是经过前期“做功课”,随后的脱贫攻坚工作才得以顺利、高效地推进。

    B

    发挥5大功能激发内动力

    今年夏秋季,平武先后遭受多次强降雨,导致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推进。因道路不通,两岔河村和莫鱼沟村贫困户的危旧房改造推进效果不甚理想,社区结对帮扶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以结对帮扶发挥联建功能为契机,龙安镇还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中的服务、示范、教育、发展四大功能,助力扶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

    发挥联建功能,形成发展合力。坚持城乡基层支部共建,社区进入贫困村首先着力于村支部力量建强,做到社区、村班子齐力共建,实现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以及村社区班子等力量整合;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助“结对子”,解决了党支部战斗力涣散、联系群众不紧密以及发展定力不足等问题,最终形成发展合力。

    发挥服务功能,做贫困户的“贴心人”。牢牢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以“绣花”功夫做实做细帮扶各项工作,确保帮扶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充分发挥社区支部先锋示范性和党员先进性,组织力量集中帮扶贫困户修建房屋,捐赠沙石、水泥、砖木等大量材料,并提供人力、技术指导等多种配套,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发挥示范功能,做贫困户的“领头雁”。社区主要负责人每月带领党员志愿者到贫困村走访,对所有联系贫困户负总责;利用社区优势,选取优秀党员志愿者主动到村、到户为贫困群众讲政策、答疑惑;发动社区帮扶力量、村两委以及驻村第一书记等力量主动争取项目资金,将党的各项脱贫攻坚政策精准落实到村到户;鼓励村社干部、优秀党员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上率先示范,引领贫困户主动发展。

    发挥教育功能,做贫困户的“引路人”。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始终围绕党建书记项目体系,大力教育引导群众,涌现了报恩寺社区“十指扣BM”系列活动等典型案例;大力弘扬勤劳致富、尊老爱亲等传统文化和社会正能量,摒弃农村落后陋习;通过“农民夜校”等平台教育引导群众,为脱贫攻坚注入精神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发挥发展功能,做贫困户的“助推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从村社道路、安全饮水等“硬件”方面着力,破解发展瓶颈;通过积极争取、发动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建材等推进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在产业选取上,通过实地调研、外出考察等途径,为贫困户谋得好的致富门路。

    危旧房改造资金短缺咋办?发动社区居民募捐,不足部分再由社区办公经费垫付!道路不通建材运不上去咋办?找马匹转运!人手不够咋办?积极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义务投工投劳!……紧紧围绕这4大功能,6大社区积极组织党员志愿者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打开思路、创新方法解决贫困村发展的实际问题,使各项工作高效推进。

    党员志愿者们忙碌的同时,贫困户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始确实有顾虑,但社区领导三番五次来鼓励,我最终下定决心动手改造危旧房。”贫困户卢德金的话道出了大家伙儿的心声,“打心眼里感谢这些亲人们!也期待着尽快住进好房子!”

    C

    带来N个改变旧貌换新颜

    在服务中教育引导群众,是我市推进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而龙安镇在试水社区帮扶之初,就十分注意这个关键。年初,龙安镇要求各社区要注重“造血式”帮扶。走进莫鱼沟村,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直通大山深处,贫困户家被提升加固后的危旧房向世人展示着新面孔。在两岔河村,党员志愿者们为贫困户新建的房屋也显得宽敞明亮。

    近一年来,在社区结对帮扶的持续攻坚下,两个贫困村的面貌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组织力量大提升,主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作风得到加强。通过支部结对共建、力量有机整合,健全“三会一课制度”等方式,改变村两委建设涣散、落后的面貌,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提振发展信心,发展的力量更强劲。

    民生基础大提升,贫困村“筋骨”得到建强。通过硬化通村通组路,为方便村民出行、产业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推进危旧房改造、“五改三建”等,改善贫困户生活居住条件,让他们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通过推进安全饮水工程、灌溉水渠等建设,改变贫困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

    环境面貌大提升,村容村貌变换新颜。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及时转运、清理堆积垃圾;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卫生大扫除,使其养成好习惯,使生活环境变得干净、整洁。

    群众认识大提升,好习惯好风气渐成。通过结对帮扶、亲身示范以及入户宣讲等方式,提升了群众的幸福度、激发了群众的获得感;改变了村民们思想意志薄弱以及等靠要思想等现状,让他们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满意度大提升,知恩感恩的氛围渐浓。结对帮扶中,党员志愿者团队以无劳动力家庭为主,义务帮扶贫困户改造房屋、厨房、厕所及院坝,并尽其所能解决贫困户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拉近与贫困户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他们的满意度。

    脱贫成效大提升,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在一系列的措施下,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优化提升,乡村自理能力得到逐步改善;产业的渐次落地,厚实了集体经济的底盘;贫困户主动发展意识的增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村的发展活力。

    路通了,房子美了,产业落地了,贫困户主动发展的意识加强了……“自开展结对帮扶以来,社区干部竭力帮助群众谋好事、解难题、办实事,在实践中锤炼了党风作风,真正密切了干群关系。”郑茂君如此评价全镇开展的社区结对帮扶模式。

    截至目前,各社区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无偿捐赠资金12万元,为基础建设和危房改造投入人工2000余人次;两岔河村、莫鱼沟村共新建通村道路25.83公里,新建和维修房屋96户,改厨改厕277户。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