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8月 27日 星期
当前版: 004版  上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克非老师二三事

    □熊小庆(绵阳)

    已故著名作家克非长期在绵阳工作、生活,不少绵阳文友都有缘见到他,并聆听他的教诲,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也曾数次面见克非老师,并在创作道路上得到他的鼓励。

    克非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春潮急》出版时,我还在读初中。那部书的背景是川西北一个叫梨儿园的地方,原型就是现在安州区的几个乡镇。一天,父亲拿着一部新书《春潮急》给我看,说是在地委工作的朋友刘绍祥写的,扉页上写着“赠给熊本源同志”,签名是“克非”。父亲告诉我,克非,就是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缩写。我那时小小年纪,作文还算出色,父亲就说要带我去见刘叔叔(克非),向他学习写作。几天后,父亲带着我,在老绵阳地委,现在的红星街涪城区委对面,见到了刘叔叔(克非)。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克非老师。他个子比较高,长得有点瘦,说话语速快、口音重,不太好懂,后来才知道他说的是眉山话。他对我说了一些勉励读书的话,还说想写出好东西,要把语言丰富了才行,我大概记得,他说《水浒传》里描写武松打虎,武松举起醋钵大的拳头,雨点般的打下去,还用手比了一下醋钵的大小,又说拳头要分多少种,女子的、小孩的、秀才的……遗憾的是当时我太小,没什么文学和写作的概念,总之自己能理解到的太少。

    1984年,我参加了《剑南文学》杂志社举办的首届“讲习班”,克非老师来上课。他讲写作的技巧,讲《红楼梦》,但我最记得的一句话:“我们眉山出才子!”这是多么的自豪!他讲,苏东坡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是眉山也是四川的骄傲!朱德元帅曾为眉山三苏祠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克非是眉山人,也许从小就受到“三苏”的文学熏陶,自己也出了大作,学员们都拍手叫好!教室里一片欢笑,以至于“眉山出才子”这句话后来成了绵阳文坛朋友们跟克老开玩笑的一句经典台词。

    《春潮急》出版不久,收音机里面就开始播诵了,那时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也少,大人小孩们天天准时聚集在院坝里收听,是一大乐事。书里面的人物如“加钢黄鳝”、“徐锅巴胡”等,坏得“剜骨捞髓”的,还有一些川西地区的经典方言,一时广为传诵。后来《春潮急》拍成电影,现在网上都搜得到。导演张凤翔曾在电影《上甘岭》里扮演政委,他导演的电影《三进山城》、《玉色蝴蝶》也很有名。我和张导的儿子一禾是朋友,他也是导演,执导过电影《彭大将军》等。我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忧郁的情歌》,序就是请张一禾写的。有次一禾请几个影视圈朋友到他家相聚,整了点卤菜花生米,喝点“铛铛酒”,正在兴头,一禾突然对我说:“小庆,别动!”我们都不明白什么意思,他笑着解释说:“你坐的这个位子,这个姿势,就是当年克非给我父亲(张凤翔)讲《春潮急》姿势。”知道了克非老师还给导演讲作品,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我把诗集《忧郁的情歌》敬赠给了克非老师。他对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特别说,他喜欢看年轻人的东西,年轻人有很多新鲜的想法,尽管有时写作技巧不成熟,但技巧可以放在第二位。后来,我还见过克老好几次,不过都是在公众场合。他幽默风趣的话语时常让人莞尔,是大家而平易近人,如坐春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前几天我参加绵阳散文学会的活动,遇到文学老前辈文然先生,还说起克非老师,说起《春潮急》卖了好几百万册的事,文先生说:“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事实。不像现在有的作者,卖不脱就送,送都送不脱,牛皮还吹得大,跟克非能比吗?克非有才,都必须服,不服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
#article-pretitle#~~~#article-subtitle#